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七月七日電】作者杜燕周錦麒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著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簾的,是身著藍色志願者馬甲的「九0後」──鄭然。
接過九十三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盧溝橋,位於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之上,已有八百三十餘年歷史。早在七百多年前,到訪中國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稱其為「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使其聞名中外。而這座石橋讓億萬中國人刻骨銘心的,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駐華日軍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當地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全民族抗戰由此爆發。
「那晚,密集的槍炮聲把年僅六歲的爺爺從睡夢中驚醒。他清晨起來剛要出門,卻看到一枚炮彈在自家北房西側爆炸。頭一天還在一起玩耍的小夥伴,被炮彈炸開了肚子。」從小聽著爺爺的講述,鄭然說,爺爺是親歷者,他的講述總能讓大家產生強烈的共鳴。
從一九五一年開始,鄭福來風雨無阻地為七十多個國家、數以萬計的遊客義務講述盧溝橋的抗戰往事。
「家裡有許多爺爺留下來的筆記,父親和我會常常翻閱、學習。」如今,鄭然的「聽眾」中,有莊嚴威武的軍人,她希望自己的講解能更多表達對抗戰先烈的緬懷;有活潑可愛的小學生,她總先帶領他們從辨認橋上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石獅開始,再說起石獅見證的歷史……鄭然的講解中,軍民浴血奮戰的故事與爺爺鄭福來的親身經歷交織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