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南寧,到過相思小鎮,一系列「新建的舊建築」,完全沒有歲月的痕跡,感覺還頗為山寨,但不斷有穿着漢服的年輕少女在這裏自拍、被拍、錄視頻,感覺頗為震撼。就好像我們在茶餐廳、公交內看到網紅打卡視頻,總替他們尷尬一樣,但當人人都這樣做,尷尬的可能是自己,對,整個相思小鎮,就是一套明顯的產業,這裏的網紅經濟早不是單拍美照那麼簡單,而是整套「一條龍服務」。
先看上游,是讓你「有得拍」的基礎。想穿侗族服飾?街角小店能租,從繡滿銀飾的盛裝到輕便款,豐儉由人,能穿一下午;怕自己手笨?化妝師幾分鐘就能盤好頭髮,插上茉莉花,連假睫毛都貼得明艷照人。更貼心的是小鎮本身就是「大布景」,隨手拍都能「出片」,這些看得見的場景,和鎮上的小商家,就是產業鏈的「源頭」。
中游是幫你「拍得好、傳得廣」的樞紐,信不過自己或同行朋友,服裝店亦可提供攝影服務,消費的套裝包含化妝、拍照、P圖精修,攝影師還會教你擺姿勢,無論甚麼民族甚麼造型,哪管燕瘦環肥,總之一定將女士的自信提升到極點。拍好的照片,可以發朋友圈,甚至通過手機發抖音,用平台演算法,推給喜歡國風的人。估計不少女士就是刷到影片才專程來的,這就把「到店消費」和「線上引流」串起來。
你以為她們是下游消費者?她們卻認為自己是生產者,通過流量去獲得認同,然後帶貨搶心接禮物,反正這種「現代視頻輕工業」,造就了相思小鎮「重工業」的效果。更有意思的是,大家發朋友圈、抖音分享,又成了新的「免費廣告」,幫上游的場景和服務吸引更多人來,形成了循環。
換着以前,筆者對於這些「偽文化」可能嗤之以鼻,但當我看到七十歲的婆婆也穿着少數民族服飾,然後將手機安裝在固定的腳架,手搖着扇毛扇,自拍出短視頻時候,便知道這浪潮比想像中更澎湃。
如果大三巴、龍環葡韻都有葡式服裝供應,不知道能否幫助本地小店?能否為澳門的文旅產業添個新亮點?Sorry,這些屬於其他國籍的服飾,放上網只會招來更多的網暴與爭議,「相思小鎮」會變成「傷心小鎮」。
我們還是乖乖沉思「1 +4」產業,或許繼續思考下去,橫琴真的會成為「商思小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