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勢經文)Plan B的重要性  方道源

昨日從大阪返澳門,大清早便出發,先去梅田藥妝店買了些東西,隨後登上機場直通巴士。憑着銀行VIP客戶的Priority服務,很快就來到check-in櫃檯,豈料服務員告知,原本下午一時四十五分的班機,要延誤到傍晚五時三十分才起飛──原因是前一班從澳門飛往大阪的航班,途中被飛鳥撞到引擎,需臨時折返澳門更換飛機後重新起飛。

聽到這種只會在電視劇裏出現的情節,除了無奈,更慶幸自己不是坐那班機出發:想必沒有人願意在空中盤旋一小時後,又折返回原地重飛,那簡直是九霄驚魂。為了安全起見,我自然安然接受了這次延誤安排。

航空公司發了一張一千五百元的飲食代金券,在關西機場閒找到一間吃brunch的店。吃完飯已是中午十二時三十分,接着便進了禁區,在貴賓廳裏消磨剩餘的時間。認識澳航的朋友都知道,航班延誤往往會一延再延,最後直到五時四十五分登機,晚上七時才正式起飛。

看似一切順理成章,但這幾個小時實在難熬。其實當時明明有更好的選擇:check-in之後趕去臨空城,逛那裏更大更舒適的outlet,吃更抵食美味的食物。延誤的旅程便可以變得圓滿,說不定還能收穫意外的驚喜。可惜世間沒有如果,沒提前設定Plan B,所有事情就都變得失控。

這背後正是「沉澱成本陷阱」,過度執著於已投入的成本,最後只能默默接受。事實上,午飯後我就想到可以去臨空城outlet(那時趕去還能逗留兩小時),但就是不願承認自己已經浪費了一小時,執意要在貴賓廳等下去,最後當然只落得難受的下場。要是當時果斷「斬纜」,說不定還能趁機好好掃貨。

經濟學常說「不確定性是常態」,旅行中的航班延誤,就像生活裏隨時會出現的各種變數。Plan B從來不是多餘的準備,而是幫我們掌控局面的「安全墊」。很多人不願做Plan B,總覺得「浪費精力」,或是抱着「應該不會出事」的僥倖心理。就像我當時執著於已浪費的一小時,不願轉換思路,最後陷入被動。其實做Plan B並不複雜,就像這次旅程,若是提前想過delay風險,就算遇到延誤,也能把無謂的等待,變成額外的享受。

不論是旅行、工作還是日常生活,變數永遠比計劃多。學會給自己留一條後路,才是合乎經濟原則的選擇。條數易計,但最後卻輸給了自己的執念,所以研究再多的經濟,有時還不如一個精打細算、愛好shopping的家庭主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