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電影,我都要看好多次。不是太好看,而是要陪小孩子看。
怎麼說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觀看。比我們老一輩的人,看的是《紅樓夢》之類的大部頭小說,少年時看教育電視,這些小說是為必看。三十幾年前我高中吧,老師們會推介四大名著,然後書單會越變越長,從果戈里,到後來杜思妥也夫斯基,一本比一本厚,一本比一本更像磚頭。
從好多字不太想看,看了一兩本後就覺得多看總比少看好,然後買很多書,變成待看書目越來越長的焦慮。現在好多放在家的書都是少年時代買的,很多讀者都會這樣吧,誰不是呢?
現在成為父親,情況不同了,世代閱讀的方式不同了。現代比以前看很多文字,只是統統是在網上的,社交媒體上的。
閱讀這種東西沒法陪伴,但戲劇可以,尤其電影更是可以。好電影,或者有一定質量的電影,一定是公認的。以前就是《魂斷藍橋》《亂世佳人》,現在這種教授推介的好電影,我好像也看不下去。我不敢否定它們的好,可能是敘事和節奏不比現在,看這些好像有點辛苦。這喚起我另一種焦慮:日後是否很難和兒子們聊電影!?
自從大兒能看電影,基本上我認為好的電影我都重新和他看一遍,從《雷霆救兵》到《古惑仔系列》,我想到、找到的,我都會重看。他也累積看了不少。有時我們在說一些事,直接找共同的電影語言來比喻︰「你看,他被人屈。好像《古惑仔》第三集陳浩南在荷蘭被人屈,蔣生打陷害一樣。」他就明白了。例如,電影是最好最安全的經歷一些不願經歷的苦況。誰想再經歷一次《雷霆救兵》的諾曼第登陸場面?那我們對待烏克蘭的戰爭應該展現出怎麼樣的同理心?這樣的電影陪伴花了我(/我們)很多時間,我認為比刷題更重要。
現在到弟弟可以看電影了,我和哥哥又重新陪伴看一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