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偶爾會遇到學習上的低潮,產生所謂的「厭學」情緒。這種情緒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多重因素,例如學習壓力過大、缺乏學習成就感、課堂氛圍不夠活潑,或是學習內容與生活經驗脫節等等。雖然「厭學」現象日益普遍,不僅讓孩子對學習失去熱情,也讓許多教師和家長感到困惑與擔憂。然而,「厭學」並非是無法克服的難題,關鍵在於是否能深入了解其背後的原因,並採取適切的行動。
課堂是孩子學習的主要場域,教師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如何讓厭學的孩子重新愛上課堂,是每位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使命。
接下來,筆者將從五方面提供十個方法,幫助擊退厭學情緒。
一、讓歡笑點綴學習時光
厭學的孩子經常覺得課堂枯燥乏味,甚至充滿壓力,加深他們對學習的排斥感。因此,教師可以透過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來減輕孩子們的心理負擔。例如︰在課堂中適時穿插幽默元素,分享有趣的小故事或笑話,讓孩子們在歡笑中放鬆心情。同時,多設計互動環節,像是小組討論、角色扮演、遊戲化學習等,讓課堂充滿活力與趣味。
二、擁抱每個孩子的獨特光芒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擁有不同的學習步調和特質。教師應該尊重並欣賞孩子們的多樣性,避免使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價所有人。對於學習進度較慢的孩子,更要給予耐心和個別化的指導,避免公開批評或比較,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接納與支持,他們才會更願意敞開心胸,更多參與課堂活動。
三、讓學習在生活中產生共鳴
如果孩子覺得課堂內容與自身生活毫無關聯,便會因而缺乏學習的動力。嘗試設計與孩子生活經驗緊密連結的課程內容,幫助他們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應用。例如︰在數學課中,可以運用購物計算、旅遊規劃等生活情境作為教學案例;在語文課中,可以融入孩子們感興趣的電影、音樂、時事議題或社群媒體內容,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實用性與趣味性。
四、鼓勵孩子勇敢表達
在課堂上,為孩子們提供更多表達想法的機會,鼓勵他們分享生活經驗、對特定議題發表看法,或是提出獨到的見解。這樣的互動方式不僅能提高孩子們的參與感,也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聲音被重視,進而提升學習的動機。
五、用真心搭建信任的橋樑
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影響孩子學習態度的重要因素。當孩子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與支持時,會對學習產生更大的信心與動力。教師可以從生活中的小細節著手,例如記住每個孩子的名字、留意他們的情緒變化,並在課後主動關心他們是否需要協助。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都能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真誠,進而更願意投入學習。
六、用鼓勵代替責備
孩子往往容易因為過去的挫敗經驗而失去自信,因此,教師應該盡量減少批評,多給予正向的鼓勵與肯定。當孩子完成一項任務時,即使成果不盡完美,也應該肯定他們的努力和進步,讓他們看見自己的成長。以鼓勵方式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自尊心,幫助他們逐漸重拾對學習的興趣。
七、打破單一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單向講述式教學往往顯得枯燥乏味,教師可以嘗試更多元的教學方式,例如運用多媒體工具、視覺化教學(如圖表、影片、實物展示),或是設計動手操作的實驗或活動,讓孩子們以不同的感官和方式接觸知識,激發學習的樂趣。此外,教師也可以根據不同孩子的學習風格進行教學調整,例如對於偏好動覺學習的孩子,可以安排更多實作活動;對於偏好聽覺學習的孩子,則可提供更豐富的口語說明。
八、鼓勵合作與互助
合作學習是改善厭學情緒的有效策略之一,可以將學生分組,讓他們在小組中共同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透過團隊合作,孩子們不僅能增強參與感,也能建立同儕間的支持系統,減少對課堂的抗拒。
九、設定可達成的小目標
厭學的孩子經常因為難以達到高標準的學習目標而感到挫折。因此,教師可以協助他們設定一些可逐步達成的小目標,將複雜的任務分解成數個小步驟,並在每個階段給予肯定與鼓勵,幫助孩子們逐步建立自信心,並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
十、看重過程而非結果
傳統教育過於強調成績排名,容易讓一些孩子感到壓力甚至放棄。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更著重於學習過程中的努力與進步,而非單純的結果。例如︰可以設立「最佳進步獎」,表揚在學習態度或表現上有顯著提升的學生,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肯定。
結語:用愛與耐心,點亮學習的每一天
要讓厭學的孩子重新愛上課堂,並非一蹴可幾,而是一個需要愛心、耐心和時間的過程。家校需要共同合作,理解孩子厭學的原因,並從課堂氛圍、教學方法、情感支持等多方面著手,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改變對學習的態度,再次體驗學習帶來的成就感與快樂。期盼,課堂能成為一個充滿歡笑、啟發與支持的地方,而非壓力與痛苦的來源,當孩子感受到來自課堂的溫暖與關懷,厭學情緒將逐漸被熱情與好奇心所取代,進而重新擁抱學習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