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得)跨語言研究者為何更快得到研究成果?   西南政法大學 梁敏華

 作為一名法學生,我平日裡也熱衷於關注社會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令人驚訝的是,相較於本土學者深耕的成果,跨語言研究者(如留學生)的論文往往更讓我感到深刻,甚至他們的研究速度也快得驚人。起初,我將其歸因於「資源差異」——或許他們擁有更好的學術環境或導師支持。但直到某次閱讀時,作者提到英文中的「name it」一詞,我才恍然大悟:留學不僅是地理遷移,更是認知系統的重構。

 我們常常簡單地認為留學就是「鍍金」,把留學生僅僅看作是換了個地方再繼續同樣的學制、學習同樣的知識體系。但深入探究一個留學生的研究軌跡就會發現,在真正投入「研究」之前,他們花費了大量時間去適應新的文化,在新的文化體系裡生活、觀察。他們經歷著文化的碰撞,在不同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中穿梭,在新環境裡經歷著生存的考驗,感受著文化差異帶來的衝擊。

 當我們評價一個研究者為研究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時,往往只關注那些顯性的時間成本,比如調研、訪問、整理資料和寫作所花費的時間。這就導致我們產生一種錯覺,認為留學生能更快速、更輕鬆地獲得研究成果。然而,如果把他們在語言學習、融入環境、文化交流等「生活層面」所投入的時間也計算在內,就會發現他們其實付出了更多。

 跨語言研究者同時也是跨文化研究者,他們在跨文化方面投入的成本,讓他們擁有獨特的優勢。他們能夠更加敏銳地察覺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共同點與差異。就像在社會運行規律的研究中,他們能從兩種不同文化的社會現象中找到共通之處,也能清晰地分辨出差異產生的原因。這種對文化差異的深刻理解,使他們更擅長從普遍的社會現象中剖析出某個社會部門的運行規律。

 我們可以用「觀察蘋果」來類比。如果我們始終從同一個角度觀察一顆蘋果,看到的永遠只是那個視角下的紋路。但當我們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時,就能看到兩倍的紋路,從而獲得兩倍的啟發,甚至是拼湊出蘋果的全貌。在學術研究中,這多出來的一倍視角或許就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能讓研究者取得十倍百倍的成就。

 以社會學研究為例,一個只專注於本土文化的學者,可能會局限於自己熟悉的社會現象和思維模式,很難突破固有的研究框架。而跨語言研究者在不同文化的滋養下,能夠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現象進行對比分析。比如在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係時,他們可以對比不同國家的法律體系在處理類似社會問題時的差異,從而更全面地理解法律在社會中的作用。這種跨文化的研究視角,能夠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加快研究成果的產出。

 即使不選擇留學,青年學者也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跨語言研究能力。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有很多低成本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不同地區的文化。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外文書籍、觀看國外的紀錄片、參加線上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等方式,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

 祝願我們都能夠在跨語言的研究中,得到學術上的「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