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高中教育階段中文基本學力要求》提出,學生應該學會寫作述評、影評、書評等論說類文章,能清楚地闡明觀點,準確運用事實、專家意見等論證觀點。其中,「述評」具有夾敘夾議的特點,時事述評是典型形式。對中學生而言,主動關注新聞、撰寫時評,一來可以提升思辨能力,二來也可涵養家國情懷。
往年,我主要採用「以寫促讀」的做法,讓學生看知名公眾號,再通過寫讀後感瞭解時事,但容易使學生局限於單一觀點。之後,我也嘗試讓學生圍繞某個熱點新聞,綜合至少兩則評論文章的觀點,形成個人立場。雖然這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但寫作成果有拼湊之嫌,略顯生硬。故此,我轉向「以思促寫」的教學策略。課上,我以「澳門市民颱風天上街捉魚」為例,拆解「引—立—析—結」的寫作框架。接著,根據「投訴魯迅夾煙圖像」的事件,通過探討互動,再引入曹林老師的《搭理,常識已經輸了》一文,引導學生透過現象把握本質,進而鞏固寫作技法。
經過指導,學生在時評寫作上取得明顯進步。他們關注的時事範圍覆蓋澳門、國內及國外,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從《消逝的紙質票,不逝的情感》《「預」得見菜,「預」不見心》,到《藝術「升龍」與自然底線的博弈》《聯合國「離職潮」背後:以色列站在懸崖邊》,這些標題具有感染力,能激發讀者閱讀的興趣。面對相同選題,個別學生也能獨闢蹊徑:如針對「西貝餐飲收費爭議」,在大多數人批評商家失信時,有學生從消費者監督權的角度展開反思,頗具創意。大多數學生能圍繞時事展開論述,闡述個人見解。不過,有的學生關注「手機成癮」等常見的社會問題,視角略顯平庸;有的學生思考「非遺工業化」等宏大話題,論述容易流於空泛。
從文體屬性看,時評屬於論說文範疇,需具備鮮明的觀點,嚴謹的論證思路。可是,有的學生敘述「抗颱風」等經歷,議論淺嘗輒止,使時評淪為記敘文寫作。有的學生對《731》電影的歷史虛構問題進行批判,眼光犀利,見解獨到,可惜未能區分時評與影評的邊界。理想的時評寫作最好開篇能亮出觀點,避免鋪墊過多,入題太慢;同時具備辯證思維,立足核心新聞事件,聯繫相似或相反的案例展開分析。譬如,對於「喜馬拉雅山煙花秀」事件,當大多數人只是就事論事,有學生卻能對比敦煌莫高窟「數字化保護與文化傳播並重」的實踐,不僅拓展了思路,也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
總之,時評寫作的核心在於以理性駕馭情緒,以邏輯支撐觀點。寫作前需慎重選題,力求做到以小見大,避虛就實。寫作中需緊扣新聞事件,做到「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確保邏輯自洽。值得肯定的是,個別學生能在評論中恰當引用課文觀點,真正實現了學以致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