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路心語)巧記文學文化常識  思正

 近年,在內地聯校招生筆試、澳門四校聯考中,文學文化常識都是語文科的必備考點。學生熟記文學文化常識不僅僅是為了應試,更是為了提升文學文化素養。成長於海外的李玟因未系統接觸過中國歷史,在聽聞《滿江紅》相傳為岳飛所作後,曾天真地詢問「能否請他寫歌」。可見,文學文化常識需要主動積累,更要學會巧記。

 其一,採用思維導圖,梳理中國文學史的發展脈絡,有助於學生從宏觀上把握作家作品常識。思維導圖的形式可多元化,常見的有層級圖、魚骨圖等,表格法則可作為補充工具。學生可依照《語文基礎知識手冊》等工具書,以時間為橫軸,以文學體裁為縱軸,整理文學知識的座標系,將作家、作品對號入座。單以詩歌體裁為例,唐代就可劃分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每個階段都有作家、作品,譬如「初唐四傑」「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元白詩派」等。作家、作品合稱,文學流派無疑是打包記憶的高效途徑,而文學之最也應特別給予關注。

 其二,巧用口訣記憶。如果說思維導圖是搭建「骨架」,口訣記憶就是填充「血肉」。面對零散雜碎的作家、作品考點,需用更靈活的方式進行組裝。編口訣的原則在於「讀得順、記得快、用得上」。一般做法是先提煉要點,然後通過邏輯串聯,以通俗形象的形式呈現。譬如,有網友曾以「幹羊絨被雨淋濕了,真慘」的口訣記住「建安七子」,以「二阮嵇康向山流亡」的口訣記住「竹林七賢」。也有學生用「吾兒喊冤」記元雜劇四大悲劇——《梧桐雨》《趙氏孤兒》《漢宮秋》《竇娥冤》,用「哈囉李白」記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通過諧音關聯內容,同樣巧妙!

 其三,善用彙報強化。通過「用通俗語言教別人」檢驗知識掌握度,避免「表面記憶」,這是費曼學習法的核心邏輯。無論是知識框架,還是具體細節,都需經由「輸出」的激活,才能內化為牢固的學識。這兩年來,在複習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時,我們讓學生以《XX裏的XX》為題進行專題彙報,譬如《〈三國演義〉裡的人稱姓名文化》《〈高逸圖〉中的器物文化》《〈甄嬛傳〉裡的服飾文化》等。從中可見,學生可以在具體的典籍、書畫、影視中活化文化常識,避免照本宣科的枯燥。而在複習澳門文化常識時,讓學生演說本土的歷史人物、書籍、歷史城區等常識,輔以問題互動,也能收到一定成效。

 此外,刷題是鞏固文學文化常識的做法,在資訊科技的賦能下,問卷星、智學網等平台有利於學生在自測中查漏補缺。當然,題目是永遠刷不完的,關鍵還是在於把握答題技巧,面對識記混淆、理解偏差等選擇題,學生可用排除法、溯源法來推斷。總之,面對海量文學文化常識,若學得其法,便不難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