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的哈爾濱特別涼爽,黃昏時分,夕陽親吻着松花江,給松花江戴上了金黃的皇冠,松花江美成了徐志摩筆下「夕陽中的新娘」。
這時候,在哈爾濱斯大林公園休閒散步的人多了起來,有哈爾濱本地人,也有觀光遊客,比如我,就是遊客中的一員。斯大林公園是哈爾濱市道里區(也是市區核心地區)沿着松花江順堤傍水而建的市民休憩公園,與太陽島一江之隔,松花江觀光索道也在這個公園裏。斯大林公園綠樹成蔭,不乏需幾人合抱的大樹,這裏有著名的紀念哈爾濱人民抗洪勝利的防洪紀念塔,有俄羅斯古典式建築風格的百年建築,還有分布在綠地之間的「天鵝展翅」、「三少年」、「起步」、「跳水」、「閱讀」等十幾組藝術雕塑,使得斯大林公園成為哈爾濱市的燙金名片,每到冬天,這裏還是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的舉辦地,我期望冬天的時候能有機會來感受一下。不過,在我這個長居祖國南方的人看來,這裏的綠化還好,鮮花卻比較少,不像南方城市公園裏處處鮮花盛開,夏天更是繁花似錦,當然,要知道哈爾濱可是祖國東北最北端的省會城市,鮮花比較少是這裏的天氣和地域條件造成的。
我們悠閒地漫步在斯大林公園的林蔭道上,欣賞着松花江兩岸旖旎風景,在俄羅斯風格的木屋前留影,仔細閱讀這些俄式建築的簡介……一路走,一路看,感受着哈爾濱八月底的涼爽舒適。就快到防洪紀念塔時,前邊傳來一陣響亮而悅耳的歌聲,遠遠見到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歌聲就是這群人發出的。我們走近他們,看見人們裏三層外三層地圍合成一個大圈,一隊樂隊背對着江也就成了面對絕大多數觀眾。樂隊成員看起來都有五十歲以上了,有薩克斯,有手風琴,有法國號,有長笛……樂隊指揮是一位敲大鼓的男士,他站在樂隊最前面的正中間,把控全場,動作乾脆利落,一手敲鼓,一手指揮樂隊,面部表情豐富,跟演奏者們非常有默契。
歌聲是沿着樂隊兩邊自然圍合成大圈的群眾發出的,群眾中有觀眾,更多的是歌唱者,這些歌唱者肅然而立,儀態大方而端莊,有的端着手機唱,看樣子是在看手機上的歌詞;有的對着紙質的曲譜高歌,似乎有備而來;有的胸有成竹地放歌,《我和我的祖國》《最美不過夕陽紅》《鴻雁》,一首首經典歌曲的歌聲吸引了更多的人聚集過來,我被這美好的音樂氛圍所打動,聽他們唱的還有和聲,我以為這是專業的演出團體,對先生說「他們好專業呀!應該是專業合唱團吧!」旁邊一位手拿紙質歌譜的女士聽到了我的話,對我說,唱歌者和樂隊都是自發的,先是有了樂隊在這演奏,然後喜歡唱歌的圍着唱,大家都天天來,樂隊天天演奏,大家天天來唱歌,於是唱得很有規模很有默契了!原來如此,或許這就是音樂的感染力吧!當我比較熟悉的《鴻雁》旋律響起,我也禁不住自然而然地跟着唱了起來:「鴻雁/天空上/對對排成行/江水長 秋草黃/草原上琴聲憂傷/鴻雁/向南方/飛過蘆葦蕩/天蒼茫 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歌聲裏滿是遊子的思鄉之情。把現場氣氛推上高潮的是《松花江上》,身為中國人,有誰不知道《松花江上》這首歌呢?即便是不知道歌名,也一定會唱幾句:「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裏有森林煤礦……」現場莊重肅穆,大家肅然而立,放聲高歌,指揮的鼓聲鏗鏘,鼓點、歌聲和樂隊的伴奏聲,合着松花江畔的風聲,飄蕩得很遠,很遠,飄進每一個人的心裏……
松花江畔這些愛好音樂的老年人給我了一個啟示,日趨老齡化的社會總該有老年人的活動天地,有不少老年人喜歡跳廣場舞,多數情況下,廣場舞的音樂聲音開得很大,存在一定的擾民。哈爾濱松花江畔自發的樂隊和合唱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幾乎不存在擾民,是一種非常好的文藝生活現象,愉悅了精神,也鍛煉了身體。
繼續往前走,又見到樹蔭下的長椅上坐着三位拉小提琴的老人,兩男一女,都帶着遮陽帽,也是看起來五六十歲的樣子,他們認真而投入地合奏着,優美的琴聲在琴弦和指尖上流淌,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充實和幸福。
夏天的斯大林公園雖然看不到冰天雪地的北國冰雕,但斯大林公園裏悠揚的歌聲和琴聲,讓我感受到了哈爾濱這座城市除了夏天的涼爽之外,除了俄羅斯風情之外的另一種魅力,那就是音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