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粿條湯隨「僑」而安  李怡青

 「老闆,來碗牛肉丸粿條(湯)。」9月19日中午一點半,顧客還在廣東汕頭市一家「粿條麵店」排著長隊,服務員亦為客人熱情點餐。

 粿條湯是道融合了潮汕地區豐富食材與獨特烹飪技藝的傳統佳肴。它不僅貫穿了潮汕地區人們生活中的一日四餐(早、午、晚、宵夜),更是海內外潮汕人「舌尖上的鄉愁」,並吸引八方遊客慕名品嘗。

 潮汕粿條以大米為主要原料,需先將大米用冷水浸泡,等其膨脹變軟後研磨成米漿,攤成薄層,放到特製的蒸籠蒸熟,放涼後切成一指寬的條狀,再和其他配料混合,隨後撒上炸蒜末和香菜末、芹菜末,製成粿條湯。

 傳統的潮汕粿條湯底有牛骨湯底和豬骨湯底。牛骨湯底粿條搭配牛肉丸、牛肉、牛雜等製作成著名的潮汕牛肉丸粿條湯。豬骨湯底粿條則是搭配豬肉丸、肉餅、魚餃、車白、蠔仔、花甲、蝦等,製作成豬肉丸粿條湯或者海鮮粿條湯。

 最早的潮汕粿條湯是簡易的路邊攤檔,一個煤炭爐,幾張桌子,幾把小凳,一兩個人把一碗碗熱氣騰騰充滿煙火氣的牛肉丸粿條湯端到顧客面前。汕頭牛肉丸產業聯合會會長、廣東省福合埕食品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霖9月20日告訴記者,如今潮汕粿條湯已由流動攤檔、路邊攤檔走進店面,成為獨具僑鄉特色的專營店。

 陳建霖稱,潮汕粿條湯歷史悠久,潮汕手打牛肉丸也有100多年歷史、且於2018年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隨著直播、電商的發展,海內外更多朋友能够品嘗到潮汕牛肉丸粿條。

 潮汕粿條湯因其傳承著潮州菜「清而不淡,鮮而不俗」的飲食美學享譽一方,也隨著潮汕人的足跡,傳播到各地。香港歌手林憶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她在香港長大,香港街頭魚蛋粉麵店的叔叔阿姨,許多都是來自潮汕移民。她來到汕頭,面對一碗熱騰騰的焯肉粿條湯,生出一種親切感——像是多年之後,終於認出了味道的源頭。

 業內人士稱,目前,汕頭市粿條麵店有上百家。粿條湯不僅是種食物,更是潮汕特有文化和集體記憶。◇(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