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檔案室)位卑不忘國難   陳青青

抗戰勝利整整八十周年了,就是那時呱呱落地的嬰兒,而今也是杖朝之齡。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撫今追昔,僅僅回顧海外華人華僑共赴國難的那段艱難歲月,就不能不令人感慨唏噓。

八十年前,那些身處異域的華夏兒女們,無不心繫危難之中的祖國。或以微薄之力,踴躍捐錢捐物。例如發端美洲的「一碗飯」運動,洗衣工人一日捐、特別捐運動等;或放棄安穩的生活,毅然歸國,捨身赴險。比如「南僑機工」。在滇緬公路一千餘公里的運輸線上,日夜搶運戰略物資。他們的付出,他們的犧牲,都是中國抗戰勝利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由於歷史原因,那時的澳門華人,也被統稱為華僑。澳門華人,不單在支持、支援祖國抗戰上,不甘人後,還走在了最前列,出現許多感人事蹟。

當倭寇侵犯國土的消息傳至澳門,舉城震驚,民眾無不義憤填膺。陳樹榮先生編著的《籌賑兵災》(君亮堂出版社二零一二年出版)一書,就從一個側面,映證了澳門同胞彼時的家國情懷。

《籌賑兵災》主體部分是一九三二年五月出版的《籌賑兵災會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影印件。據編者考證,那是澳門抗戰救災史上最早出版的抗戰史料,也是澳門近百年來最早出版既完整又系統的社團工作報告。

《報告》開篇是總理遺囑,然後是澳門籌賑兵災慈善會委員職員合照。正文包括組織大綱、辦事細則、會議規則、辦事大綱、組織架構圖、委員一覽表、建會紀略、捐款辦法摘要、募捐概況、告同胞書、來電、函電、會議記錄、部門工作錄要等,更多的是捐款芳名錄或者稱為進數錄,還有支數錄等。

《報告》出臺的歷史背景,是一九三一年在東北發生「九‧一八事變」和一九三二年爆發的「一‧二八」松滬戰事。面對日軍的悍然入侵,澳門民眾與內地國人一樣,同舟共濟,共紓國難。澳門籌賑兵災慈善會的負責人,還有富商們,帶頭捐款。像范潔朋、黃叔平、李漢池、葉作明、陳燕庭等五人,先捐五千元,又再捐五千元。那時普通人的月薪,不過數元而已。他們的萬元捐項,完全可稱為鉅款。而最讓人感懷的,則要數澳門的花界。當時,澳門的娼妓公開合法,且集中在福隆新街、宜安街一帶。

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女性,本靠賣笑賣唱甚至賣身為生,但在外敵入侵,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卻能挺身而出,慷慨捐贈。據《進數錄》記載,花界長期捐款,公決由二月初一起,「每校書一位每月報効銀二元,由寨主匯繳,辦至滬戰停頓為止」。「並指定將星期六晚生意最旺之日,東西家所有收入全數拔歸賑災」。不少「紅牌阿姑」不僅捐錢,還捐首飾珠寶。

杜牧在《泊秦淮》中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可澳門三十年代初的「商女」,救國不輸常人。此一精神財富,也應該書寫在我們的抗戰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