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24日電】時隔14年,自殺死亡重回台灣人10大死因,其中15到64歲青壯年自殺死亡人數全面上升。從救急、降低就醫門檻到系統性主動接觸高風險個案,衛福部門3箭齊發,盼接住處於低谷的心靈。
根據衛生福利部門統計處資料,二零二四年自殺死亡人數為4062人,較二零二三年增加164人,增幅4.2%,每10萬人口有17.4人因自殺死亡,自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3.4人;二零二四年0到14歲、65歲以上自殺死亡人數較二零二三年下降,其餘年齡層均上升。
衛福部門心理健康司自二零二三年8月1日起,提供15到30歲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這項心理支持方案在二零二四年8月1日起再擴大至45歲,去年新方案上路至今年5月服務人數已達5.4萬人。
回頭分析方案推動結果,心理健康司司長陳柏熹今天下午出席「接住每一道警訊:自殺防治的臨床實務與政策對話」研討會,他在會前接受媒體聯訪說明,接受處遇的個案在生活品質提升、心理壓力下降等方面明顯有幫助。
接下來如何防治青壯世代自殺,陳柏熹解釋,在政策上將分3個層次去執行。首先是救急,除了1925安心專線、文字協談等方式外,最近也推出「心理健康急救方案」,希望能像CPR般簡單有效地助人。
第2層是增加就醫可近性,陳柏熹表示,預計到今年底,全台將完成布建71處心理衛生中心;目前提供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每年有3次免費心理諮商,並非3次就能解決問題,而是做風險分析,高風險者會銜接到後續醫療。
第3層則是針對高風險族群,陳柏熹指出,尤其是青少年學生,現在有嚴重情緒障礙早期介入方案,由專業團隊提供外展服務,和個案的學校密切聯繫。此外,同步加強青少年的心理韌性,社會情緒教育是教育部門目前的重點。
另一方面,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呂淑貞專題演講時指出,自殺通報比近年呈現上升趨勢,代表有更多自殺企圖者進入系統接受關懷,但尚有上升空間;二零二四自殺通報比為11.8,而根據台灣流行病學資料推定,完整通報比應達15。
呂淑貞提醒,大部門份自殺死亡者未有機會進關訪系統,尤其男性高達近8成;年齡越大,生前有通報機率越低,0到24歲為38%,25到44歲為35%,45到64歲是26%,65歲以上僅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