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的萬壽宮,古名「鐵柱觀」,俗稱「鐵柱宮」,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廟宇,也被稱為天下萬壽宮的祖庭。傳言萬壽宮有井,井中有鐵柱︰出井數尺,下施八索,以鉤索地脈」。那天參觀萬壽宮,在正殿的旁邊,發現一口八角井,相傳井水與贛江相通,井口果然立有鐵柱,柱上栓有鐵鏈。傳說許旌陽真君就是以鐵鏈來鎮蛟除害的,而這也是「鐵柱觀」名字的由來。
萬壽宮始建於晉朝永嘉六年(312年),原座落在今日南昌繁榮的商業街上,是為紀念道教淨明派祖師許旌陽真君而建,當時廟宇名為「旌陽古祠」。許真君是晉代江西豫章郡南昌縣人,是道教四大天師之一,人稱許天師,他不僅造福江西人民,還到湖南、湖北、福建及四川等地消除水患,斬妖除魔,救苦救難,所以贏得了人民的廣泛尊崇。晉朝以後,唐、宋、元、明、清等歷朝歷代,都有皇帝賜名、賜玉冊及賜御匾等予萬壽宮的記錄,期間它又曾歷經6多次大規模的修繕,每次都耗資巨大。
1915年,萬壽宮因受到周邊商鋪失火波及,宮內有兩座大殿被焚燬,江西各界人士集資重修,歷時5年;抗戰期間,萬壽宮受到戰火波及,損毀嚴重,戰後南昌市商會撥資大規模整修。舊宮在文革時期被焚燬,鑒於它的歷史文化意義,2000年在南昌市西南的象湖重建。到了2013年,當局決定在原址按照文革被毀前的式樣,重建鐵柱萬壽宮,並將原址附近舊城改造成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在2021年開放。
萬壽宮長期以來一直作為南昌古城的歷史見證,而許真君就是江西人民的守護神,他登仙之前留下的「忠孝廉謹寬裕容忍」八寶垂訓也成為江西的人文精神支柱。近世以來,萬壽宮還同時成為江西經濟文化的商業象徵,江西商人在漂泊贛外的時候,紛紛於當地興建萬壽宮以作精神寄託之所。現在全世界共有萬壽宮1400多座,其中近千座是位於江西以外的地區,甚至漂泊過海,落戶於東南亞,人們除了可祈求許真君保佑江西子民萬事興隆,也提供了贛人彼此聯繫互惠互助之場所。
翌日早餐後,團隊乘車前往位於江西省的東北部的婺源縣,它與安徽及浙江交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霜期較短、四季分明,是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婺源篁嶺景區,宛如世外桃源,是深藏於青山綠水之間的古老村落。那裡獨特的徽派建築,外觀簡潔大方,白牆黑瓦形成鮮明對比,飛檐翹角和馬頭牆是徽派建築的標誌性元素之一,既有防火功能,也添建築物清新素雅之感。春天,那裡有聞名遐邇的油菜花,開得漫山遍野;美麗的梯田,鱗次櫛比的依山而建,層層疊疊,與周圍的山水互相映襯;又因該處地無三里平,所以家家戶戶都在屋頂搭成曬架,用來晾曬農作物,當地人稱這種晾曬農作物的方式為「曬秋」,而這也成了篁嶺的一大特色。
那天團隊自費乘婺源篁嶺索道上山,深入篁嶺古村參觀。索道全長960米,全程運行約十多分鐘,旅客在車廂裡可以欣賞沿途壯麗的梯田風光和油菜花海,體驗高空溜索的刺激,並飽覽風格獨特、秩序井然、黑白配搭的徽派建築。到達山頂後,漫步古村,走訪那裡特有的曬秋美景,在這幅寧靜和秀麗的鄉村水墨畫卷裡,遊人就有若穿越了時光,回到了從前的歲月,安靜地感受著那裡濃郁的徽州文化。◇(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