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到八佰伴閒逛,頂層有一處地方特別神秘,裏面擺滿了當時看來高不可攀的音響。它們外型和Sony、Panasonic差不多,價錢卻明顯高上一截。而且這些品牌當年都讓人叫不清楚的名字,如Pioneer(先鋒)、Sansui(山水)、Onkyo(安橋)等等,彷彿天生就是「高大上」的代名詞。
出來工作後,終於有膽量踏入那個神秘空間,買了第一台最便宜的CD機,Teac(第一音響)。它陪我度過了邊創作邊聽音樂的日子,那時寫的多是抒情文字,還練不出半點經濟角度的筆觸。後來,我開始以購買更高端的音響為追求,誰知山水早已被收購,品牌格調已墮入低端。
安橋曾破格推出以音響功放為噱頭的智能手機,我本想等技術成熟後買第二代當備用機,沒料到它很快淹沒在競爭浪潮中。歲月從不饒人,現代人追尋的是多媒體體驗,多數消費者早已脫離對聲音的單一追求,這些老品牌除了殘存的信仰,價值已大不如前。
即便仍有人執著於聲音品質,國內品牌如Fiio(飛傲)、Cayin(凱音)等也早已分走了市場。如今的聽眾,很少再為一首純音樂靜坐兩小時,碎片化聽歌習慣讓「極致音質」成了小眾追求。即便有人堅持,也更在意性價比,千元級國產耳機已能聽出細節,誰還願為進口商標多付數倍價錢?何況這些老牌子早已沒多少人認識。
國產音響恰好踩中了這個需求點:口袋裏的Fiio播放器能完美還原細節,Cayin的膽機用一半價格就能聽出溫潤音色,甚至千元級藍牙音箱都能達到「聽個響亮」的基本標準。它們不談「發燒信仰」,只專注解決實際需求。
國內品牌的興起,看似趕上了消費降溫的時機,實則是發展的必然。中國市場龐大,本土供應鏈反應更快、成本控制更靈活,自然能在性價比戰場上領跑。
潮水退去,才知誰在裸泳。曾經神秘的音響品牌中,只剩先鋒還在汽車音響領域領軍,卻又隨着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陷入新的僵局。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