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視窗)傳統農事拾趣  黃平安

五. 打青肥

在化肥還沒有大量使用以前,稻田一般用農家肥作底肥。除此之外,還會自製綠肥。每年稻田插秧之前,為了給一些比較貧瘠的稻田增加肥力,使稻子能夠增產增收,生產隊長就會安排社員們去「打青肥」。

青肥就是綠肥,鄉里稱作「打青」,就是採割一些比較柔軟易爛、又有肥力的青草、樹葉等,漚到即將插秧的水田裏,以補充稻田的底肥。這項農活一般實行計件制,打回來的「青」,由專人驗收和稱重,誰打的「青」多,工分就掙得多。這雖然是個簡單的活兒,卻要考驗人的體力,還要考驗人的智慧。

任務一下達,社員們便背起大背簍,紛紛行動起來。「打青」不需要集中行動,相對自由,自己想去哪裏採都行。一些有心計的人,提前早有預謀,「好地方」早被他們記在了心裏。此時,他們便徑直向目的地進發了。謝哥是隊裏出了名的「拐人」(即聰明人),身強體壯,動作靈敏,幹起計件的活兒來特別賣力,因為他深知多勞多得的規則。他會就近採割,以贏得更多的時間,去幹更多的活。他採的青草以艾蒿等居多,即肥沃又壓秤。幹一天下來,他掙得的工分是平時的兩倍還要多,令社員們羨慕不已。

當然,也有一些平日裏大大咧咧的人,到了這個時候,卻不知道去哪裏採割,像無頭的蒼蠅一樣四處亂轉。跑了老遠的路程,費了很大的功夫,不是採的東西不合格,就是採得太少,辛辛苦苦幹一天還沒有平時掙的工分多。劉哥看上去憨憨的,體力可以,就是幹活不長腦子。他見別人採得又快又多,一着急,就「眉毛鬍子一把抓」,管它三七二十一,先把背簍裝滿再說。結果驗收、稱重時,那些漚不爛的植物主幹、細小的樹枝等都統統被挑了出來,大半不合格,白白忙活了半天。

把採割來的青草和樹葉,在水田面上均勻地鋪上一層。然後人人赤腳下田,將青草、樹葉一腳一腳踩進田泥裏,讓它在淤泥裏漚爛、發酵。過不了幾天,水田裏的水慢慢變色,一天比一天黑,並散發着類似農家肥的氣息。再過幾天,青草和樹葉爛得差不多了,也快到插秧的時候了。於是,把水田再犁一次、耙一次,就可以插秧了。

這些貧瘠的水田,有了農家肥的助力,有了綠肥的加持,就像人吃了補藥一樣,特別給力。它分蘖快,長勢壯,結穗大,稻粒飽滿,十分喜人。稻子豐收了,社員們個個喜笑顏開。隊長一邊給各家分糧,一邊不失時機地作動員工作:今年稻子豐收了,都是大家的功勞,特別是綠肥功不可沒,明年春上大家都要加油幹啊!社員口裏答應着,臉上寫滿了幸福的笑容。

後來,一種叫苕子又叫野豌豆的優良綠肥品種在鄉間得到推廣。它柔軟易爛,肥力良好,人們把它種在旱田裏,插秧前夕,它已長得鬱鬱蔥蔥,十分喜人。這時,將苕子順勢犁進泥土裏,田裏開始蓄水。浸泡不了多久,苕子就漚成上好的肥料,既省工又省時,再也不用漫山遍野去找青草和樹葉作青肥了。再後來,化肥的普及、打工潮的興起、機械化的推進,逐漸改變着傳統的耕作方式,傳統的「打青肥」也許再也見不到了。(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