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日常)巴士站的時間褶皺 葉子飛
巴士站正在發生一場靜默的進化,舊式鐵皮站牌被電子顯示屏取代,塑料雨棚延伸出USB充電接口,就連長椅的木質條紋都變成了防滑的合成材料。唯有那些等車人的姿態,依然保持着二十年來的微妙一致。
我最懷念九十年代的光景,阿婆們帶着折疊凳佔據蔭涼處,一邊織毛衣一邊用眼角餘光掃視來車方向。賣雪糕的小推車搖着銅鈴穿梭,硬幣落進鐵皮錢箱的叮噹聲,比現在電子支付的提示音生動十倍。
不同世代的等車儀式形成奇妙的對照,學生盯着手機屏幕刷短視頻,中年男子用公文包佔位後開始回郵件,而老伯依然保持着身體前傾的經典姿勢。某天暴雨,我看見穿校服的女孩用書包護住奶奶的編織袋,自己卻濕了半邊身子,這種代際間的守護,比任何智能雨棚都更令人動容。
葡京酒店外的末班車站,醉漢與賭場荷官並肩坐着分享打火機;跨境學生靠着站牌打盹,校服肩線被書包帶勒出深深的褶皺。這些時刻,巴士站不再是過渡空間,而成了收容城市疲憊靈魂的臨時巢穴。
交通局最新規劃顯示,明年將拆除最後一批鐵皮站牌。新聞稿裏稱此為「智慧交通升級」,卻沒人提及那些即將消失的候車藝術──如何用報紙扇風消暑,如何借火點煙結識同路人,如何通過分享一把雨傘獲得半小時的友誼。這些細碎的互動,正在被耳塞與手機屏幕隔絕。
或許巴士站本就是城市的微型劇場,每個候車者都是臨時演員,在上車前短暫交會彼此的命運切片。當科技試圖抹除等待的空白,我們失去的不僅是觀察路人的閒暇,更是那種在不確定中培養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