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鏡人語)《捕風追影》:澳門街巷裏的真實與虛幻   秦姜

澳門常常是動作片取景的熱門城市。過去,不論是港產警匪片,還是賭片、黑幫片,銀幕上的澳門大多只是賭場和街景的背景──熱鬧,卻缺少深意。近年來,這種情況逐漸有了變化,一些電影開始嘗試讓澳門不只是「風景」,而是故事的靈魂。於八月二十五日在澳門上映的《捕風追影》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影片由成龍、梁家輝兩位資深演員聯手張子楓等新生代出演,講述一場緊張的追蹤與反追蹤。它的特別之處在於,澳門不再只是布景,而是深度參與了敘事:從澳門旅遊塔到氹仔舊城,從大三巴到路環教堂,觀眾隨着劇情,像是跟着主角走遍大街小巷,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多元氣息。影片並沒有停留在「明信片式」的展示,而是把城市與人物命運緊緊結合,讓澳門成為故事的文化符號。

影片最引人深思的,是虛擬與真實之間的較量。警方依賴「天眼」系統與AI助手,卻被駭客製造的假象迷惑,技術在瞬間失靈。與此對照,成龍飾演的老警探黃德忠憑直覺與經驗找到破局之道,象徵着人對真實的堅持。影片似乎在提醒觀眾,在高度依賴科技的時代,信任與安全最終仍要依靠人的責任與智慧。

影片的情感線也頗有意味。黃德忠與年輕女警何秋果之間,既是搭檔,也是跨代的守護關係。他們代表着責任與傳承。而梁家輝飾演的傅隆生與「養子團」的父權關係,則因背叛而瓦解。影片通過兩組「父子關係」的對比,點出了兩種價值邏輯,一種是守護與擔當,另一種是控制與崩塌。這樣的敘事張力,讓影片在動作刺激之外,多了幾分人性思考。

可以說,《捕風追影》既是一部動作片,也是一則澳門故事。它展現了現代都市的矛盾,也傳遞了守護真實的價值觀。影片好口碑的背後,說明動作片完全可以突破傳統套路,不只是追車與打鬥,還能承載文化與人情。對大灣區電影來說,這部作品提供了一個參考,即如何在商業娛樂與文化表達之間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