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青少年的成長過程可謂艱難,他們在學校和家庭中面對各種壓力,究竟有多少人能理解他們的感受?近期,澳門學聯與澳門聖若瑟大學社會發展觀察中心聯合發布了《澳門中學生精神健康調查2025報告》。報告顯示,超過七成的中學生因學習及相關事宜感到極大壓力,超過四成的學生在面對壓力時會出現煩躁、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反應,更有部分學生透露有自我傷害的念頭。其中,學業壓力被認為是中學生的主要壓力來源,其次則是人際關係和自我要求。
研究顯示,許多青少年的疲憊感已達到臨界點,他們並非懶惰或厭倦,而是精力透支。青少年在身體成長期需要每天八至九小時的睡眠來緩解壓力,但實際上,他們平均每天僅能獲得五至六小時的睡眠(暑假除外),甚至有青少年表示在壓力大時難以入睡。
觀察發現,青少年所承受的壓力來源多元且複雜,除了同學和師長之間的關係,升學、考試、家庭環境、親子關係及家庭經濟狀況等,都是主要的壓力來源。尤其是「成功、家庭、人際關係」這三方面的壓力,雖然不一定對所有學生都同樣強烈,但卻對大部分學生的情緒穩定性產生了顯著影響。
「成功」的壓力,通常源於在學校的學習和表現,這是最常見的巨大壓力來源。「家庭」方面,例如在上學之前與父母爭吵,會影響整天的心情,容易因未解決的家庭糾紛而陷入沮喪。「人際關係」則可能讓青少年面對不喜歡的老師或同學的排斥,儘管他們內心渴望得到尊重和肯定。
父母在養育承受壓力、焦慮和憂鬱的青少年時,面臨的挑戰與冒險不容小覷。當孩子正在經歷痛苦,生活在一個隱秘的苦澀世界時,他們會尋找自己的方式來處理這些情緒,並渴望與父母的接觸,期待得到理解、關愛與接納,希望父母能提供他們所需的幫助和指引。
為了更好地支持青少年,我們需要理解他們所處的變化世界。青春期的孩子希望父母不對他們進行評價,支持他們的選擇,並且不過度干預他們的生活,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然而,他們往往不知道如何追求這樣的關係。因此,成年人需要提供更多的保護、滋養和情感支持,鼓勵青少年表達感受,傾聽他們的需求,為他們的選擇設定界限,溫柔而耐心地引導他們度過艱難的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