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與世貿組織制度下 澳對外經貿合作發展總結與展望

 【特訊】近日,澳門管理專業協會和澳門管理學院完成了由澳門基金會資助題為《在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上展現更大作為:一國兩制與世貿組織制度下澳門特區對外經貿合作發展總結與展望》的研究項目。

 自回歸以來澳門特區的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部份宏觀經濟指標達到了發達經濟體的水平,特區政府積累了充足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經濟適度多元化取得一定成效,社會民生福祉不斷提升,區域經濟戰略地位極大增強。

 然而,我們也要清醒看到本澳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和瓶頸。當前,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逆全球化浪潮衝擊的複雜背景下,加上三年疫情,澳門作為外向型微型經濟體,正面對經濟周期復甦緩慢與經濟結構急速調整的疊加衝擊,也暴露了本澳過度依賴博彩旅遊服務貿易和集中少數出口市場的脆弱性。

 研究對自回歸以來澳門特區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歷史進程及相關重點政策作出總結,進而在同時符合澳門基本法與WTO國際經濟法的規定下,為通過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以實現特區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有更大作為之經濟目標,提出切合澳門特區發展條件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框架性政策四項建議:

 一是建議要根據國際標準結合自身發展需要不斷完善營商環境,同時在中央的支持下探索在WTO框架下有序擴展區域經貿合作協定(RTA),共建高標準澳琴自由貿易示範區,並充實「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內涵。

 二是建議要設置更有效的招商引資機制、探索設立產業引導基金,篩選目標投資者/產業鏈龍頭企業,並逐步充實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和澳門科技研發產業園內涵。

 三是建議要加強與區際和國際目標市場持分者協作,同時要用好用足航權資源和制度優勢,並逐步充實澳門珠江西岸國際航空運輸樞紐(港)內涵

 四是建議要逐步完善澳門資歷架構,循序漸進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專業與職業資格互認,在合作區先行先試對澳門特區教育服務貿易四模式全面開放,並要完善現有引才制度,逐步充實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內涵。

 國家實行開放政策中,有不少是對香港、澳門先行先試,積累經驗之後再逐步推廣。港澳特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是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也是特區探索發展新路向、開拓發展新空間、增添發展新動力的客觀要求。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立足全域和長遠作出的重大謀劃,也是保持特區長期繁榮穩定的重大決策。建設好大灣區,關鍵在創新。要在「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框架內,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創新體制機制,促進要素流通。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要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特區也要注意練好內功,著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

 在祖國的關懷和支持下,我們要堅定信念,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守正創新。今後在開展工作時要時刻牢記,必須把理論結合實際、必須密切聯繫群眾、必須善於總結、反省和糾正。同時,要積極有為,擔當建設者、參與者,緊密結合國情和區情具體實際條件,加快推進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建設,深化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和澳琴融合發展,積極推動特區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