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裕仁天皇在東京電臺發言廣播,聲稱日本接受中美英蘇四國的「波茨坦宣言」(只是宣布「終戰」,文中並無言及「投降」二字)。當時,我在廣東鶴山沙坪墟前線,聽到這消息,大喜若狂,一連幾天,心潮澎湃,無法平伏,數日後,我們才聽到韶關廣東省政府電臺播出複製的「日皇玉音」。
在記憶中,我雖不懂日語,但記得日皇在宣讀其本人的詔書時,聲音抖顫,數度哽咽。
多年後,有機會讀到日本記者筆下記載:當時,知道裕仁天皇擔心日本軍閥拒降,特在東京電臺親自廣播,其時,他一面宣讀詔書,一面流着眼淚,在旁協助錄音的工作人員,也陪着他淌着眼淚。廣播完畢,裕仁以其手上所戴的白手套掩臉而出。
不過,盟國並未令他太難堪,既沒有要他輿櫬肉縛,也沒有逼他青衣行酒,他有此優待,可算拜近代文明之賜了。
其實,當他決心投降時,心中不無顧慮,一方面擔心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恐怕天皇制度被廢,所幸兩者都沒有發生,他既得以頤養天年,其子孫依然得以稱孤道寡,最令他欣慰的是:日本不止沒有亡國滅種,而且,很快就復興,民豐物阜,成為我們華人前往獻金消費的旅遊熱點。使我們這群戰火餘生為之瞠目結舌。
如今,我想在這裏談談天皇的眼淚:
且說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前,國內就有過「北進」與「南進」的爭辯,所謂北進,是應法西斯德國之邀,從其佔領我國東三省所建的「東方馬其諾陣線」出兵西北利亞,東西夾擊,置蘇聯於死地。以烏拉山為界,瓜分蘇俄豐厚的能源。所謂南進,是殲滅太平洋英美勢力,掠奪東南亞的能源,然後從印度北上中東,與德軍會師。
爭論的結果,北進派付諸行動,在中蘇邊境向蘇聯作試探性攻擊,張鼓峰之戰與門諾罕之戰,兩役都損兵折將,知道蘇聯不好惹。裕仁一槌定音,決定南進,珍珠港之役,大獲全勝,整個日本都被勝利沖昏了腦袋,以為幸運之神永遠站在日方,不料,中途島之戰,全軍盡墨,損失慘重,接着,被倚為日本軍魂的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在巡視邊防時座機被美機伏擊,在三千呎高空,中彈身亡。以後,戰局每況愈下,到了一九四五年初,意大利墨索里尼戰敗,死於游擊隊槍下。接着,德國的希特勒在柏林陷落前夕偕新婚的情婦自殺。日本之敗,只是時間問題。
最後,沖繩(琉球群島)之戰,日軍拚命堅守,無奈強弱懸殊,經過多日苦戰,守軍傷亡殆盡,守將牛島滿切腹自盡,殘餘部隊接着被掃蕩淨盡,戰局至此,已呈孤城落日之勢,眼看盟軍結集布置,隨時可以向日本本土登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