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世界雙遺產」黃山為主要景點輪流「放假」    陳尚營 何曦悅

黃山是世界知名的山嶽型景區,不過,近兩年爬黃山的遊客,無緣登頂黃山最高峰蓮花峰——它休息了。

主要景點封閉輪休,這是黃山獨特的制度設計,此項制度從1987年開始實施,已近40年。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隸屬於黃山市,它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也是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境內群峰競秀,素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著稱於世。

20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著中國旅遊業的快速發展,進入黃山風景區的遊客人數逐年增加。1980年,進山遊客15.28萬人,1987年已增長到65.6萬人。

當時的旅遊基礎設施尚不完善,尤其在部分熱門景點,因遊覽面積狹小、遊客集中,生態承載力受到嚴峻挑戰。黃山世界遺產管理辦公室主任方媛介紹,景點周圍及遊道兩側的生態環境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出現了局部土壤裸露、板結,水土流失、樹木長勢趨弱等問題。

《黃山風景名勝區景點封閉輪休規範·基本要求》規定了封閉輪休的具體指標。黃山的5種代表性植物:黃山松、黃山杜鵑、燈籠樹、南方六道木和三椏烏藥,被選定為生長指標固定樣株。「對代表性植物進行監測,一旦發現有60%代表性植物的主要生長指標達到了所制定的封閉值,就會提出封閉建議。」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園林局資源保護管理科工作人員湯明霞說。

黃山很多景點海拔較高,即便是個體矮小的草本植物,也會經歷極其緩慢的生長發育過程,若被破壞,其恢復過程相當漫長甚至無法恢復。蓮花峰封閉輪休已一年多,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3月的黃山遊人如鯽,進入蓮花峰的入口已封閉,公告牌上注明:景點自2023年12月1日起正式進入封閉輪休期,一般為3到5年。

景點「休息」,工作人員就忙碌起來。方媛介紹,除對遊道、護欄、標識標牌等遊覽基礎設施進行日常維護外,對生長勢衰弱、極弱的古樹名木制定保護復壯方案,並經專家組論證通過後實施;在全封閉管理期間還要制定裸露地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並在治理過程中杜絕外來植物,確保景區生態和植物景觀的原真性。

工作人員介紹,在景點全封閉管理期間實行常年動態監測,在恢復開放之前,還會進行系統的生態監測與評估,判斷重新開放的時間點。

2024年5月20日,黃山三大主峰之一的天都峰結束5年多的「休假」,經綜合監測評估,恢復對外開放。開放同樣需要60%代表性植物的主要生長指標達到所制定的開放值。

方媛說,以黃山松為例,2022年,天都峰有5株黃山松樣本的新梢生長量遠高於開放數值所需的要求。同時,研究人員還對天都峰草本植物層「蓋度」——即草本植物地上部分投影面積佔地面面積的比例進行跟蹤檢測,發現10個固定樣方草本植物層「蓋度」平均值為83.5%,遠高於開放要求大於70%的參考值。

「通俗點說,天都峰上的草本植物,已經覆蓋了地面面積的83.5%,這已經滿足這項開放數值需要大於70%的要求。」方媛說。

黃山景點封閉輪休的探索已被世界認可,曾被列為「中國履行《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五次國家報告」的典型案例,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向全球發佈。案例高度肯定了黃山以「封閉輪休」探索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和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匯聚的智慧。

3月21日是國際森林日,節日設立旨在提高各國對森林資源的重視,促進森林的可持續管理和利用。黃山輪休制度,正是這一理念的本土化詮釋。

影響世界,也影響身邊的景點。距離黃山約40公里的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村,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2024年5月到8月,當地對古村落周邊火爆出圈的楓楊林濕地進行輪休,輪流開放原有的兩條遊覽線路,同時開展植被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