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讓「天眼」偵破校園失竊案 方婷
在澳門半島近2000支閉路電視鏡頭織就的安防網絡下,這座微型城市的治安形象日益鮮明。旅遊區常見的特殊信任狀態:遊客將財物隨意擺放於地磚拍照時,背後是對連續11年蟬聯「全球治安最好地區」的信心投射。據治安警察局公開數據,2024年首季賭場區扒竊案件同比減少17.6%,證明科技防控與警力部署的協同效應。
本地居民對治安的認同更具象化:司法警察局「社區安全感知調查」顯示,93.2%的市民認為日常出行「非常安全」,較2019年提升8.5個百分點。這種安全感建立在實際數據之上—2023年澳門整體犯罪率為每十萬人3412宗,不足香港同期的六成,更遠低於內地平均水平。即便是遺失物品這類民生小案,警方「天眼」系統的物歸原主率亦達76.3%。
然而在4月16日發生的校園失竊案,卻似成為鏡頭照見下的治理盲區。當日下午三時許,中區某公立學校操場發生詭異一幕:一名學生將價值7500澳門元的智能手機隨意放置於石凳後離開,路過的非裔嫌犯趁校門開啟時乘機闖入作案。治安警通過調取周邊12組監控錄影,鎖定42歲馬里籍無業男子行蹤,最終於案發8日後在十月初五街將其截獲,贓物完璧歸趙。
儘管「天眼」系統覆蓋率達98%,但本案破案周期仍達法定時限上限,暴露出數據分析效能待提升。這宗個案恰似治安體系的壓力測試:當「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的治理邏輯遭遇非常規犯罪,既驗證了安防體系的實效性—最終仍憑科技手段破案,亦暴露管理細節的完善空間。
面對日均10萬人次的跨境人流,澳門治安治理亟需建立更精細的風險評估模型,但在一切政策出台前,還是要靠大家保管好自家財物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