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稱臺灣為「島夷」。成書於西元前五世紀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揚州……島夷卉服。」是說揚州所屬島上的人織草為衣。古代慣稱少數民族為「夷」, 這個由夷人居住的島嶼,就是臺灣。
秦朝稱臺灣為「瀛洲」。《史記‧秦始皇本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三山由北而南排列,蓬來為日本、方丈為琉球,瀛洲為臺灣。
漢朝稱臺灣為「東鯷」。《漢書‧地理志》:「會稽(今浙江紹興)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云。」
又名「東夷」。《後漢書》中有「東夷列傳」,東夷即臺灣。
三國至南北朝時期,稱臺灣為「夷州」。 《三國志‧孫權傳》:「遣將士浮海,求夷州和亶州。」夷州指臺灣,亶州指海南島。
隋朝稱臺灣為「流求」。《隋書‧流求國傳》:「流求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辭海‧臺灣》中也說:隋改稱臺灣為流求,一直沿用到宋、元。《宋史‧流求國傳》:「流求國在泉州之東,有海島曰彭湖,煙火相望。」
還被稱作音同字不同的:「琉求」、「留求」、「流球」、「瑠求」。
《元史·琉求傳》:「琉求,在南海之東。漳、泉、興、福四界內彭湖諸島,與琉求相對。」
明朝對臺灣有過多個稱呼。
「東番」,古代又稱少數民族為番人、番邦,以大陸東部海上住着番人故。
時大陸商船、漁船橫渡海峽時,習慣上以臺灣北部的高山為方向標誌,因高山形如罩雞之籠,於是又稱臺灣為「雞籠」。
大陸船民常停泊臺灣西部港口魍港修船補網,一度把「魍港」當作臺灣稱呼。又由魍港轉音出了「北港」。
上面「東番」、「雞籠」、「魍港」、「北港」,四個稱呼,典籍中有載,《明史‧雞籠傳》:「雞籠山,在彭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連橫《臺灣通史‧開闢紀》:「臺灣舊志有臺灣一名北港之語。北港在雲林縣西,亦謂之魍港。」
還有稱臺灣為「埋冤」的。閩南人民在開發臺灣過程中,多有水土不服或風浪死在臺灣的,「每為天氣所虎,居者輒死,不得歸,其狀甚慘,故以埋冤名之。」
明朝中葉,閩南有稱臺灣為「大灣」、「台員」、「大員」的,由這三個名稱轉音而生成了「臺灣」。另有一說,因島嶼「地形如彎弓,浮海如平臺」,故名「臺灣」。
隨着閩南同胞源源移居、開發臺灣,稱臺灣的日益多廣,到了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一詞。請看《明史·琉求傳》:「(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日本有取雞籠山之謀,其地名臺灣。」又《明史‧雞籠傳》:「至萬曆末,紅毛番泊舟於此,因事耕鑿,設闤闠,稱臺灣焉。」「臺灣在彭湖島外,距漳、泉止兩日夜程,地廣而腴。」
十六世紀初,葡萄牙人以臺灣物產豐富,風光旖旎,稱之為「福爾摩薩」,意為美麗之島。很長時間內,西方殖民者一直以此稱呼臺灣。
清朝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渡海東征,從荷蘭殖民者手裏收回臺灣後,稱臺灣為「東都」。鄭成功去世後,繼承王位的兒子鄭經改稱「東寧」。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以戰逼和統一臺灣,恢復了「臺灣」之稱。自後一直沿稱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