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台灣

 台灣建築師的鄉建鄉創「藥方」:

   「最重要的是人」

   建築風貌差,綠化雜亂,多處公產閑置,無序發展導致幾乎不存續地域特徵……這是吳正隆去年初到嶺頭集鎮時的印象。

 以盛產壽山石而聞名的壽山鄉,座落於福州市晉安區北部北峰山區。位於壽山鄉南部的嶺頭村是集鎮所在,也是北峰山區的門戶。

 去年三月,嶺頭集鎮開始著力整治環境,探索深化城鄉融合、閩台融合、文旅融合。身為台灣註册建築師的吳正隆,便是在彼時來到嶺頭集鎮。

 在台灣,從凋零碼頭變身為旅遊休閑勝地的淡水漁人碼頭是吳正隆的手筆。二0一三年,他受邀進入福建時代建築設計院,從事鄉村旅遊、康養項目的規劃設計。

 近年來,福建以鄉村為舞台,深化閩台鄉建鄉創合作,吸引越來越多台灣建築師團隊入閩;合作項目由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拓展到集鎮環境整治、農村社區建設、鄉村文創和產業培育等諸多領域。

 「十餘年來,發展得越來越好。」吳正隆已參與過福建十餘個鄉建鄉創項目。他的團隊集聚三十餘名兩岸青年建築設計師,為一個又一個鄉村重拾盛景。

 「大陸有太多機會,祗要扎根下來、融合在一起,會一起發展得更好。」吳正隆說,「兩岸一家親」就是如此。

 在福州市連江縣安凱鄉同心村,吳正隆把防浪堤壩修建成觀光堤壩木棧道,又修築一條沿海懸空觀景棧道,讓遊客可以在棧道上觀海。在福州市羅源縣起步鎮,他以一條溪、一座橋、一條古街為主線,重現一橋煙雨、一橋夕影的意境,喚醒千年古鎮風采。

 在參與鄉建鄉創的過程中,吳正隆始終認為「最重要的是人」:起步階段需要改變人的觀念,過程中需要人的配合,其結果也是為了「服務人」。

 在嶺頭集鎮,吳正隆團隊走訪當地村民和外來人口,發現了集鎮的癥結所在:缺乏老人和幼兒活動空間,人文關懷不足,部分公房卻閑置甚至成危房;雖有明顯的近郊優勢,但配套薄弱,旅遊、消費潛力未能有效激發;紅色文化底蘊深厚但未能彰顯,集鎮的記憶和文脈傳承力度不足。

 「嶺頭集鎮面積很小,我們想因地制宜,打造一個小而美、小而精的集鎮。」吳正隆在「診斷」之後「對症下藥」,「人居環境亟待提升」。

 嶺頭舊稱桃枝嶺,一條古驛道路經此地,是「入省孔道、通津要道」。吳正隆希望重拾驛道重鎮的文脈核心,強化服務配套功能,串聯新店古城遺址公園、兒童公園、森林公園等形成小閉環旅遊線路。

 白牆黑瓦,與青山綠水相映;微動力污水處理站建成,垃圾清運實現社會化運營,雜亂無章的電線桿、電線被清除;閑置農房被用於公共空間開發建設;修繕提昇嶺頭頂宋古棧道,新建嶺頭環湖棧道;壽山石文化、紅色文化、郵驛文化被挖掘、提取成文化符號,留住鄉愁……隨著吳正隆團隊的進駐,「閩台融合」的力量悄然改變著嶺頭集鎮。

 「村民全程參與,共同締造和美集鎮,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共謀、共建、共管、享』。」在吳正隆眼裡,事在人為。

 正是多元力量共同打造,嶺頭大院集文化長廊、長者食堂、休息驛站、樂齡學堂、公益圖書館等於一身,成為一站式惠民公共空間。嶺頭集鎮還探索「本地村民自治+專業社工管理+台灣團隊認養公園+志願者服務」的運維機制,讓居民全程參與,確保可持續發展。

 「台灣團隊將長期駐點嶺頭集鎮。」吳正隆向中新社記者表示,他將吸引更多台灣人才參與福建鄉村振興,打造閩台鄉建鄉創文化交流驛站,開闢大眾茶館、假日集市、念念工坊等,以開放的姿態融入鄉村。(中新社記者  閆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