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千年古運河靈渠 流淌在「向海之路」上的中外交流紐帶

 【中新社桂林十月二十八日電】(中新社記者楊陳)廣西桂林市北部的興安縣是長江水系的湘江,以及珠江水系的漓江發源地。在這裡,一條長約三十七千米的水渠靜靜流淌了二千二百多年。它就是被譽為「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人工運河──靈渠,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運河,並在連接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中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日,內河航道國際組織(IWI)批准並授予桂林市和靈渠博物院二0二六世界運河大會舉辦權。

 靈渠因為運糧而開鑿,鑿成通航於公元前二一四年,溝通了湘江與漓江,連接長江與珠江水系,是中國從古至今連接中原與嶺南地區的重要水上交通樞紐,也是集運輸、灌溉、防洪、生產生活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系統水利工程。直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當地出現現代鐵路後,靈渠的運輸功能才漸漸被取代,而其防洪和灌溉等功能,時至今日依然在發揮作用。

 深秋時節,乘船泛舟於靈渠北渠之上,穿越千年的古老運河與周圍秀美的山水美景交相呼應。唯有岸邊滄桑的古樹、斑駁的石碑,才讓人將這份柔美與其承載的厚重歷史聯繫起來。

 在與靈渠隔路相望的靈渠博物院內,一尊出土於興安縣溶江石馬坪漢墓群的胡人俑亦是靈渠厚重歷史的見證者。這尊胡人俑身作頂燈狀,高高的鼻樑。跟他一起被發現的,還有瑪瑙、水晶珠、琉璃珠等來自波斯的珍貴物品。

 這些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既證明了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國就與波斯灣沿線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也說明了靈渠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組成節點,在中國與海外的文化往來、物資交流中曾起到積極作用。

 中共興安縣委黨校講師唐中立介紹,據史料記載,漢唐時期,由於古代造船技術落後,如果貨船走海路會經常受到大風浪的侵擾,且茶葉、瓷器容易受潮或遭到碰撞。史料記載,唐代咸通九年(公元八六八年)靈渠重新修繕後,「百斛之舟,一人可涉」。因此中原地區的茶葉、瓷器、絲綢等貨品,會通過京杭大運河溯湘江、經靈渠、下漓江,然後從廣西的合浦古港,轉運至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而來自中東和歐洲的物品,又沿著相反的方向,流入中國內地。這也為甚麼靈渠雖然身處內陸,卻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樞紐節點的原因。

 「靈渠的海上絲綢之路紐帶作用,不僅在於物資的流通,還在文化交流、科技傳播等諸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廣西桂林市興安縣博物館原副館長陳興華告訴記者,靈渠周邊有著古老而豐富的農耕文化,經過科學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這些農耕文化,造福了靈渠周邊的民眾,也通過靈渠傳播到海外,為人類文明作出了貢獻。

 「從歷史上數十次越南使臣入境中國的記錄看,他們大多數情況下經過興安縣境內,走的都是水路,通過靈渠往返。元代時,越南使臣曾經過靈渠,帶著中國的農作物種子回國。清代時,越南使臣還在其書作中記錄了靈渠兩岸民眾用水車灌溉、將山石燒成灰促使谷粟成倍增收的科學方法,並將上述方法帶回國。」陳興華說,這些都是中國優秀的農耕文化從靈渠向海外傳播的事例。

 靈渠以靈巧著稱,因而得名。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楚漢看來,靈渠的科技創新主要表現在科學選址、「洩水天平」精準分流、「彎道代閘」、陡門設計等方面。靈渠是運用河道水流運動規律、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也完全符合現代工程水力學、航道水力學和水工建築學的理論概念,對後世影響深遠。

 穿越歲月長河,如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縣三級聯動,正積極推進靈渠保護提升以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與此同時,起始於珠江水系西江幹流的平陸運河正呼之欲出,這條通江達海的新運河建成後將開闢珠江─西江第二個入海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