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梅古道行(一)  圖文/平川

 一個晴朗的日子,我與友人結伴走上了位於大嶼山東部的東梅古道。顧名思義,古道是和東與梅有關的,東是指東涌,梅是指梅窩,這條古道就是昔日居民往來東涌與梅窩的主要道路。2008年,香港協辦了北京澳運的馬術比賽,香港政府為著紀念此項殊榮,特別把東梅古道中由白芒至梅窩的一段,全長5.6公里的山徑,命名為「香港奧運徑」,並沿途在地上鑲嵌了11種運動項目的標誌,這使得古徑成為一道兩名,且讓這兼具歷史及自然價值的東梅古道,生色不少。

 奧運徑曾經被批評是徒有虛名的,因為香港協辦的奧運馬術比賽,與東涌及梅窩毫無關係,而奧運的聖火傳達亦未有經過奧運徑,所以當時奧運徑的選址,實在是令人費解。時至今日,當年奧運徑的相關設施,如入口的牌坊、沿途路面鑲嵌的運動項目圖案等等,都因為日久失修,而逐漸被人遺忘了。

 那天,我與友人乘地鐵於東涌站下車,步行大概5分鐘,便到達翔東路,開展此次行程。路線是由翔東路向白芒村方向走,之後經牛牯塱村,大蠔村等三條村,之後由田寮村到亞婆塱、銀礦瀑布、銀礦灣,便到達梅窩。全程約6公里,需時約4小時,由於路程較長,需要一定的體力,幸好沿途多在水泥地上行走,難道不高,而且我們從村過村,綠野片片,不乏田園氣息,樹蔭雖然遮擋了不少風景,但卻不用直接受到烈日照曬,可保留一些體力,這也是其中的好處。

 東梅古道上的村落,皆為古村,大嶼山的白芒村,就曾發掘出史前時期的文物,和兩漢時期的陶器及銅錢。在前往白芒村的路上,我們發現一座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小型垃圾焚化爐,它是用紅磚堆砌而成的,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當年因為交通不便,垃圾難以運到村外處理,村民便在此處焚化垃圾,後因污染環境,又加上交通陸續改善了,故此焚化爐便停用了。

 來到白芒村的村口,有資料顯示牌介紹它的更樓及試劍石。其實試劍石就在介紹牌的旁邊,高約2米,只是因為年代久遠,有一邊已經倒塌了,可以看到地上躺臥著兩塊大石頭,而另一邊卻依然屹立不倒,但卻看不到因長年風化,兩石之間似被刀劍劈開,一分為二的筆直平滑切口了,而試劍石的神韻亦從此不復見,實在是很可惜!

 白芒村口有一座保存完整,牆身用花崗石砌成的更樓,據說建於1939年,樓高兩層,高7米,正門朝南,設有小窗及射擊孔,當年是用作抵禦土匪和海盜的,二戰期間,又用作抵禦日軍攻擊,戰後改為村校,故門匾上仍可見有白望鄉學校的字樣。白芒村歷史悠久,據相傳原居民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後代,輾轉經福建、潮州移居香港,現時村內有二十多戶人家,約百多人居住,我們入村後沿著水泥路行走,途經一古老門樓,入內一看,原來一對門上畫了兩位門神,栩栩如生,甚是威武。◇(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