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風情)中國興起「露營熱」   林光耀

支起帳篷、掛起三角旗、打開折疊桌椅,再點上氛圍燈……近年來,露營在中國正從一項小眾戶外運動,發展成風靡全國的休閒活動,成為無數遊客「家門口的詩與遠方」。

「三、二、一,茄子……」在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慈城古縣城的「撒野露營」營地,「九零後」楊金秋和兩位朋友正對著手機鏡頭開心自拍。在社交平臺上刷到這個位於古縣城裡的特色露營地後,三個從未體驗過露營的小夥伴一拍即合、說走就走,驅車一個小時從鄰區趕來。

「露營最近太火了。身邊朋友都在分享自己的露營經歷,我們也被『種草』了。」楊金秋說。

營地主理人盧勇平介紹,在不下雨的週末,營地往往早就被預約一空。「作為一個小營地,平日我們每天的營業額能有兩三千元,週末能有七八千元,還有效帶動了景區的夜經濟。」盧勇平說。

疫情雖然阻礙了遠途旅行,但居民的休閒需求一直都在。去年九月,盧勇平和團隊成員開發了這個營地,在滿足新消費需求的同時,也見證了行業的飛速發展。

「去年底,寧波全市的露營營地只有九家,而到今年五月,已經超過了五十家。客源也從傳統的戶外愛好者拓展到公司團建、家庭聚會、生日派對等新興客群。」盧勇平說。

短短兩年間,露營受到中國遊客的廣泛青睞。

社交媒體「小紅書」數據顯示,近三年「五‧一」假期期間,露營相關搜索量成倍增長;在線旅行平臺「去哪兒」的數據顯示,「五‧一」期間,露營類旅遊產品預訂漲幅超三倍,部分露營設備節前一週已告罄;根據攜程旅行網的統計,二零二一年下半年以來,平臺內露營產品數量增長近十倍。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旅遊與酒店管理學系副教授林珊珊分析,「露營熱」的產生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受國內外疫情導致的中長距離出遊不便影響,露天開放的近郊遊和無接觸服務成為更多遊客的選擇;另一方面,露營經濟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和消費者偏好變化的必然產物。

「隨著自駕遊的普及,以及城鄉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既能夠舒緩身心,又能夠親近自然,還能滿足城市人群社交需求的露營,成為越來越多遊客的選擇。露營經濟也逐漸興起。」林珊珊說。

「露營熱」的背後,一個巨大的市場也在蓬勃發展。

位於寧波市北侖區的挪客戶外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主營戶外和露營裝備的企業。企業銷售總監洪晨介紹,自從二零二零年二月開始,明顯感覺整個行業進入了爆發期。

「二零一零年企業創立以來,我們常年保持百分之四十的年增長。二零一九年後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營收增幅超過百分之一百,二零二二年第一季度銷售額同比增長更是達到了百分之一百六十。」洪晨說,企業預計二零二二年銷售額突破十億元。

去年開始,直播電商成了挪客拓展市場的一條新銷路。洪晨介紹,企業經營的四個直播賬號每天共能帶來兩三千個訂單和五十萬元左右的營業額,促銷活動期銷量還能更高。

據業內諮詢機構預測,二零二二年中國露營核心市場規模將首次超過千億元。

作為從業人員,盧勇平敏銳地觀察到露營行業「反客為主」的新變化。他說:「以前,露營地往往通過給民宿等業態做配套,來『夾縫求生』,而現在,露營成了很多旅遊活動的主體,並吸引了其他業態做配套。」

隨著露營經濟的發展,新模式也層出不窮,「露營+景區」「露營+演藝」「露營+研學」「營地+親子教育」等模式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艾媒諮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認為,未來露營營地仍會朝著多樣化、創新化道路發展,露營行業有望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