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鏡人語)閒話維修、補丁與環保  海浪

上世紀六十年代,是我的童年時代,那時的澳門人,普遍貧窮,生活艱難,日常用度,均以節約為原則,所以,小時候,我們的衣服穿破了,母親就會找來同樣或相近的布料,用她的巧手,細心地為破洞補丁,衣服就可以繼續穿著,達到節約的原則;可是,不知自何時始,澳門人的生活水平提升,不再穿補丁衣服,衣服破了就換新,因此,母親就不再為我們補丁衣服了。

回首幾十年前,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為衣服補丁,是一個行業,有一群專門從事替客人衣服補丁,賺取微薄工錢的婦女,遍布澳門街頭,吾祖母就是其中一員。母親說:由於從事者眾,僧多粥少,收入僅堪糊口,生活質素,實與丐兒無異。年前,購得一套「澳門流動小販」明信片,其中那幀題為「縫紉女」的,相中人正是從事補丁工作婦女的寫真,由此更勾起母親那些塵封了的深層記憶,昔日艱難歲月的片段,又重現眼前,令她動容不已,良久才能平伏。

今天,澳門已沒有人會為衣服補丁了,其實,補丁也可以說是維修衣服,與維修器材無異;筆者從事商業器材維修四十餘年,目睹商業器材的價格不斷下降,維修價值也不斷下降,商業器材也將如衣服一樣壞了就換新的了。

吾人所謂維修,換零件是最重要的一環,以商業機器為例,八十年代時,所換的零件,都是每件獨立,換一件小零件即可以運行,價錢相對機價而言,不會太貴,隨着科技進步,商業器材改為電子化,智能化,組合化,即由幾個組合部件,砌成一部機,由中央處理器(C.P.U.)控制,自動調整,出現故障,便整個部件更換,在機價便宜而部件貴的情況下,用家就只能選擇換新而不再維修了。跟衣服不再補丁,如出一轍。與環保理念,背道而馳。

去年末,環保局的環保加FUN站來到南區,我便將歷年來淘汰的家電,各種器材換下的線路板、馬達等廢舊電器送往加FUN站,使其可以重新利用,既節省了資源,又減少了垃圾。

環保加FUN站除了回收舊電器外,更收集舊衣物,市民可以將半舊未殘的衣物,送去環保加FUN站,回收再利用,從源頭減廢,為我們的家園,略盡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