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春夏秋冬」四時的產生完全符合上述這個造字的內涵。四時的產生依賴於這個日、地的相對位置關係,而這個相對關係的確定,則必須借助於度量這個過程。所以,造字的一邊用「日」,另一邊則用「寺」,寺的上方為「土」,代表「地」,而「寺」的下方為「寸」,表示度量。大家仔細想想,這個造字的內涵是不是全面地體現了「時」的產生以及「時」的確定過程。一個繁體中文字,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學科,而且看到了這個學科的分支和內涵。中國文字所具有的這個魅力,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都難以比擬的。難道我們不為能夠經常使用這樣一種文字而感到自豪嗎?
所謂時間,先賢曰:「時日土寸,間門日線,動間同現,名曰時間。」從這個文字符號上可以看到,它的本意是代表時間的「時」字,而同時它又智慧地闡述了時間與空間是密不可分、相互轉化的含意。
量度太陽照射地球日影的長度不同來決定四季的變化,一般用「日晷」這工具,量度正午在圭表所豎木杆的長度,決定所屬四季時序所屬。「正午時在地面立一八尺圭表,然後看這個圭表於地面的投影長度,根據這個長度來確定二十四節氣(每季六節氣)的具體位置。晷影最短的這一天,即晷長一尺六寸的這一天定為夏至,然後按類推,直至冬至這一天,晷影達到最長度,即一丈三尺五寸。冬至以後正好反過來,即按照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的退度來確定下一節氣,直至夏至為止。」
每天起床,大家都會看看時間、日期;今天何年何日,今夕何夕?現在通行的是西元的公曆,這是二百多年前西風東漸的結果,在這之前,我們行之為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的農曆。
神州大地是否一直以來便奉行六十甲子的曆法?答案是否定的。遠古以前,華夏地方(至今乃有小數民族地區)會用「物候曆」方便農耕和生活。春去秋來,寒來暑往,在漫漫歲月的流逝中,大自然循環往復生生不息。自古以來,人們懷着對自然萬物的敬畏,尋找着它的奇妙規律,神奇的物候變化,給了古人重要的啟發,制訂出人類最早產生的原始曆法——物候曆(物種氣候曆法)。
物候曆,又稱自然曆或農事曆,是人類最早產生的原始曆法,它把一地區的自然物候、作物物候、害蟲發生期和農事活動的多年觀測資料進行整理,按出現日期排列成表,曾經普遍存在於各個民族早期經濟活動之中,並且為後來種種較先進的曆法奠定了基礎。
我國是世界上編制和應用物候曆最早的國家,早在三千年前的《夏小正》一書,即為記載物候、氣象、天象、農事、政事的物候曆。至今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的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也是物候曆。
因為千萬年來,照耀大地的依然是同一輪太陽,它朝升暮降,寒去暑來,亙古如斯,太陽下的人們日出而作,日暮而息,春耕秋收,夏出冬藏,也一直遵守太陽運行的節律,這決定了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人們形成了大致相同的天文知識和曆法制度。需要是知識之號,體現於天空大地的曆法知識簡單而直觀,因此,直到現在,即使成文曆法和鐘錶已經高度普及,在民間,尤其是在鄉村,農夫野老們仍習慣於依據太陽和星星的方位判斷季節和時辰,一個農婦甚至憑藉太陽在老屋院落上的出入方位或陽光通過門楣的投影,就能知道該是燕子歸來的時候了,或者是地裏的麥子快成熟了。家園山川,實際上成了世代居住在那裏的人們構築其時間節律和空間廓落的參照系統,是他們賴以觀照遼闊世界的出發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