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第二台推出全新節目《音樂說》,尋訪不同嘉賓,以音樂細訴各人的故事。節目主持王耀祖邀請張繼聰從童年時代談起,選出代表各個成長階段的歌曲,詳談個人成長與經歷。
張繼聰由五歲起參演劇集,童星出身使他自小就懂得分離戲劇與現實。直至中五畢業,他選擇以戲劇作生涯規劃,報考香港演藝學院。年少的張繼聰將心神全都放在戲劇課堂上︰「上歌唱堂,我同黃華豐老師互相放棄對方,頭兩年我唔鍾意唱歌,直情可以話係敷衍同冇廉恥。」
直至一次失戀,張繼聰才與音樂結緣,自始愛不釋手︰「對後生嘅我嚟講,經歷失戀係好(大)衝擊。我同白只真係好兄弟,因為佢都一齊失戀,我哋兩個組咗個『治療小組』,一齊拎住結他喺後樓梯又彈又唱,好快我就開始寫自己嘅歌,後來仲會去酒吧表演。」他在港台節目《音樂說》中特別揀選杜德偉的《無心傷害》來回顧此段音樂啟蒙時期,他指當時深受台灣音樂影響,特別是此曲開拓了他對R&B音樂的認識。自此,他在歌唱堂的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連老師都認同他別具潛質。張繼聰的出道可謂相對順利,在學時期的創作已獲唱片公司及歌手垂青,當中包括鄭秀文的《Try Again》及陳奕迅的《防不勝防》,成為入行契機。即使中途目標轉戰唱作歌手,張繼聰則從未想過會當上流行歌手︰「我覺得獨立歌手好型,當時我都係諗住出到一百張唱片,信和有得賣已經好勁。」
回想初婚,張繼聰直認是其人生低潮期︰「當時係一個困境,同時面對好多壓力。一個廿幾歲男仔結婚,有小朋友,本身都夠大鑊,仲要日日被人指指點點,更堅強嘅人都好難受。」當時經常被傳媒追訪,被巨大的輿論壓力困擾多年,令張繼聰萌生尋死的念頭︰「我有諗過死,嗰時(被)逼到一個位,我一係死,一係改變自己諗法。最後諗明白,可以唔係放棄自己生命,而係放棄(介意)人地對你嘅睇法,放棄自己嘅執著。我由二十六歲開始面對,去到三十歲先釋懷。」回想被狗仔隊跟蹤,張繼聰坦言傷痕累累︰「其實只係一家人帶個仔出街玩,family time,一見到有車跟,我唔知點面對又要被人寫咩。經歷過後,我深明文字真係可以寫死一個人。」後來他慢慢學懂放下,調適自己的想法,甚至會與狗仔隊記者聊天,對方更坦白只為交差,向他致歉。
張繼聰以李逸朗的《水》概括跟太太謝安琪的相處之道︰「好多人覺得婚姻係由愛情、激情,演變到感情。我認為婚姻好似水咁,水係必須。我同老婆仍有愛情,亦需經營,有時都要出去拍拖。」兒子踏入青春期,謝安琪難免感到擔心,而張繼聰卻認為轉變十分正常︰「而家個仔青春期,我都開始改變(溝通方式),會更認真同佢講男人嘅承擔,仲有價值觀。男仔係要多磨練,我會揸電單車送佢返學,個過程好玩啲,佢亦冇得玩手機,都係一個family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