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新疆準噶爾盆地東部,針茅草仍未返青,熱乾風遊走在空曠的戈壁間。
「化雪後,就沒好好下過雨,動物的日子不好過。」阿達比亞特說。他是新疆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簡稱卡山自然保護區)的管護員,正帶領3個人駕駛著一台運水車和一台皮卡車進入廣袤的荒原,為野生動物配送急需的飲水。
保護區屬於荒漠地帶,野生動物水源主要來自地表匯集的冰雪融水和降水。「草情不好,動物還能啃食些乾草,但沒了水絕對不行。」阿達比亞特說。
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保護區主要有約60處野生動物水源地,既有自然形成的洼地,也有人工建設的水池。管護員巡護發現,集中在保護區西南方的十餘處水源地受旱情影響最大,缺水嚴重,而那裡也是普氏野馬、蒙古野驢和鵝喉羚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今年3月底,卡山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決定為枯竭的水源地實施應急補水。
在皮卡車帶領下,背著大罐的運水車在荒原緩慢爬上爬下1個多小時,隨後停在山丘下33號水源地——一處自然形成的洼地。管護員加那爾別克·恰力甫汗和運水車駕駛員配合,向洼地灌水。30分鐘後,水罐內16立方米水注滿了這汪直徑20餘米的水洼。
「如果有大隊驢群經過,這些水一天就喝光了,補水工作一天也不敢停。」阿達比亞特說。
記者看到,兩台車剛剛駛離水源地,一匹普氏野馬就迫不及待地靠近水洼,專注地喝起來。
保護區日間氣溫高達30℃,取水點和灌水點距離最遠超過20公里,加之荒原土路崎嶇難行,單次補水要花兩三個小時。儘管如此,工作人員一天仍能為4處水源地補足水量。截至6月3日,保護區已為野生動物水源地補水1709立方米。
在另一處水源地,負責保護區補水工作的布蘭指著動物留下的密集蹄印和糞便說:「這些是水源地『生意興隆』的證據。」
卡山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82年,是以保護普氏野馬、蒙古野驢、鵝喉羚等多種珍貴、瀕危有蹄類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為主的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目前,保護區內普氏野馬種群數量已達240匹。另據2018-2019年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楊維康研究員團隊的調查,保護區蒙古野驢種群數量有3000餘匹,鵝喉羚種群數量接近1萬隻。
「不僅是三大有蹄類野生動物,補水也讓狐狸、盤羊和鳥類等野生動物喝上了水。」布蘭說,如果旱情持續,保護區會調集更多人力,租賃更多運水車輛進行補水。◇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