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博物館舉辦的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二十周年特展上,理查德·希爾斯正細細鑒賞著玻璃展櫃裡陳列的甲骨文藏品。玻璃內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來自三千多年前的中國;玻璃外的理查德,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
這些對現代中國人都些許陌生的文字,理查德卻很熟悉。他還創建了一家解析古代漢字的網站,連接世界各地喜愛中華文化的人。
「每一個漢字都令我著迷。我想帶著大家回到漢字起源之時,看每一個漢字是如何演化成今天的樣子。」理查德說。他用二十五年的時間,建立了一個數據庫,收錄約九萬六千個古漢字字符,希望能夠研究出它們的演變故事。
因鍾愛中國傳統文化,理查德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學習漢語。一九九四年,一場嚴重的心臟病,讓他下定決心將漢字數字化。
「當時差點死掉。我在想,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天,我會打電話和朋友道別,如果還能活一年,我要把漢字數字化。」理查德推著厚重的黑框眼鏡,用中文一字一頓地說。
當年電腦還未普及,有理工科背景的理查德開始自己編程,建立數據庫。僅掃描《說文解字》《金文編》《甲骨文編》等書籍中的字源,就足足用去了七年的時間。
二零零二年,理查德的網站正式上線,每天僅有很少的瀏覽量。二零一一年,經微博博主推薦,理查德的網站單日瀏覽量達到六十萬次。
「一夜間,我變成了網紅『漢字叔叔』。」理查德說。
直到現在,理查德的網站還在更新。來自世界各地的漢語愛好者都能免費瀏覽網站內容。
為了研究,理查德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費用去查閱、購買古漢字書籍。為了更深入地瞭解中國,他到過很多中國的城市,感受當地文化,記錄下每一個地方的故事。
理查德說,上個世紀來中國時,很少有人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而現在,英語教育已在中國普及。同樣,在幾十年前,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對許多國家的人們而言是神秘而陌生的,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學習漢語、中國歷史、中醫等。
如今,理查德居住在南京市郊,除了參加必要的活動外,他把所有的心力都傾注到漢字研究和物理學研究中。他說,那是他最快樂的時刻。
「如果我死了,希望我的網站『活著』,我還打算將研究成果寫成書,這是我留給中國的禮物。」六十九歲的理查德這樣說著,藍綠色的眼睛裡帶著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