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九月十六日(記者企日昭)「減價促銷」是超級市場常用的營銷手法,然而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消委會)十六日公佈的調查發現,香港四家大型連鎖超市標示為「刪除原價」的貨品,有假扮減價之嫌。其中,有超市的逾百分之八十減價貨品,更在一個月內未曾以刪除價作為「原價」出售。消委會認為,相關做法有誤導消費者之嫌,建議執法部門參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做法,訂定清晰及具體的執法指引。
消委會分別於今年四月一日至三十日及六月十七日至七月十六日期間,每天到四間大型連鎖超市,包括「AEON」、「Market Place by Jasons」、「百佳」及「惠康」的十六間分店,檢視食品、飲料、個人護理用品和清潔用品等四十二款貨品的售價。
調查發現,各超市會在價錢牌上一併展示「購買價格」及「刪除價」,從而營造「購買價格」更划算的感覺。不過,根據香港特區《商品說明條例》的執法指引,商戶應明確標明「刪除價」的定義,若意指「原價」則需於一段合理的期間內應用該「刪除價」出售貨品。然而,指引未有為「合理期間」訂明準則。
值得一提的是,消委會發現在連續三十天的觀察中,「惠康」和「Market Place by Jasons」分別有三十一款和三十二款產品,不曾以刪除價作為貨品售價,質疑其做法有假扮「減價」之嫌,呼籲市民要小心留意。
其實消委會曾於二0一四年發現業界採用標價不清的促銷手法,可是問題至今仍然存在。消委會表示,若商戶故意含糊其詞,未標明刪除價格的定義,令市民錯誤理解貨品的優惠程度,做法等同誤導。
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建議,執法部門可考慮參考內地或海外的做法,如:在內地的原價貨品意指促銷價格前七天內的最低售價;或加拿大的以連續六個月都標售的價格視為原價。黃鳳嫺表示,若有關執法部門訂立更清晰和具體的執法指引,可讓商戶作出價格比較時有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