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十一月十九日電】(記者 鄭靜霞)「對外開放政策將持續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儘管其推動增長的方式與過去幾十年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施蒂格利茨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施蒂格利茨十八日來香港參加「中國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這位美國經濟學家在訪談中表示,對多極世界格局下中國經濟發展持樂觀態度。
施蒂格利茨評價,中國過去幾十年實施的改革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在提升居民收入、實現大規模脫貧及取得創新成果方面的進展,給所有關注者留下深刻印象。
對於「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施蒂格利茨認為這一方向「完全正確」。他指出,儘管中國在部份領域已進入國際前沿,但仍需向各國學習。「國際知識界本質上是一個全球性社區,這正是需要始終保持開放的原因。」
施蒂格利茨分析,中國早期的對外開放,一方面通過引進新思想、新技術實現製造業產品出口優勢;另一方面通過在研究、人力資本和教育上大量投入彌合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知識差距。
「現在,中國正致力於前沿領域研究。當然,仍有許多領域要追趕,但這意味著更多資源將向前沿科學傾斜。」施蒂格利茨說。
二0二四年,中國GDP同比增長百分之五,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百分之三十左右。展望未來,施蒂格利茨認為,中國可為全球經濟增長發揮更重要驅動作用。
「中國仍具備保持較快經濟增長的廣闊空間。」他認為,下一步中國需通過更有力的政策擴大國內總需求,特別要關注未來二十年城鎮化進程中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產生的巨大需求。
談及香港發展,施蒂格利茨認為,「一國兩制」給予香港更強適應力和更大靈活性。隨著中國對外貿易持續活躍,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穩步增長,中國將繼續在全球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未來世界格局演變將愈加複雜,而香港的『橋樑』作用將變得更加重要。」施蒂格利茨說。
他表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法律體系和語言環境具有獨特優勢。他建議香港推動經濟多元化,降低對金融業依賴,同時繼續保持對金融領域的有效監管。
施蒂格利茨建議香港將教育、醫療、旅遊和創新研究等作為重點發展方向。他認為「當前香港將創新和教育置於經濟發展的核心定位是正確的。」他指出,醫療保健方面,香港擁有世界一流大學,可提供前沿知識,為尋求國際頂尖醫療服務的群體提供資源。教育方面,香港在亞洲地區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
今年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有助香港建立豐富的人才資源、知識儲備和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香港的競爭力。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今年九月發佈《二0二五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創新集群,「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影響,施蒂格利茨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難免會經歷波動,但現階段已在適應新變化方面取得很大進步。
十八日舉行的論壇主題為「多極世界格局下的經濟變革」。施蒂格利茨表示,世界多極化進程將給地緣政治和經濟帶來顯著變化。在經濟轉型中,各經濟體都需要適應充滿波動與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