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祭奠先人、懷念去世的親人的節日。
其實,在過去先有「寒食節」。後來,才逐漸有了清明掃墓的習俗。
「寒食節」的來歷,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那時的晉國公子重耳,為了逃避政敵的迫害,逃亡在外。在逃亡途中,到了一處杳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法奔走。這時,隨從的大臣們,也都找不到一點食品,束手無策。正在大家焦急無奈時,有一位隨臣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羹,給公子喝了,重耳才漸漸恢復了精力。後來,重耳發現這是介子推是割下自己的腿肉時,也受到很大的感動。
十多年後,重耳回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他在即位後,重賞了一直伴隨在他左右、隨他流亡的功臣。可是,在他封賞功臣時,卻唯獨忘掉了介子推,沒有封贈。很多人都為介子推不服,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卻不屑去爭功討賞,悄悄地打好行裝,陪同母親,一起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此事,羞愧不已,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但介子推已經去了綿山。那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想要找到,談何容易?當時有人獻策:從三面火燒綿山,將介子推逼出山來。晉文公就按此計,火燒綿山。誰想,介子推寧願被燒死,也不願意下山。後來,晉文公在被燒死的介子推附近,發現了他留下的血書。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深受感動,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禁止燒火煮食。隔年,晉文公又曉喻天下,將「寒食節」的後一天,定名為「清明節」。這個節日,主要是懷念先人,感恩故舊。經過上千年的流傳,現在大家都知道有個「清明節」,對於「寒食節」已經都逐漸淡忘了。
記得,在過去的戲曲中,還有一齣《焚綿山》,就是演的介子推的故事。我在早年,曾在上海看過著名的「麒派」文武老生李如春演過此劇。這齣戲,不僅唱做繁重,並且在最後還有驚險的「絕活」。演員要從三張桌子上,摔「硬殼子」落地。所謂「硬殼子」,就是從高空摔下,用後背著地,這就需要演員苦練功夫,有高超的技藝。稍有不慎,演員就會受傷。因為,演此劇的難度很大,現在已很少有人演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