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語:本文由筆者二人合撰,於二零一六年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辦的「古籍保護與修復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下文經修改。
書畫文物在懸掛展示、儲存或平放觀賞時,常因一些不可預測的情況而導致水漬,因而影響到書畫文物的外觀及美感。當前,較常用且有效解決書畫文物水漬的方法是重裱。但頻繁的重裱,除了增加人力及物力的成本外,對書畫文物的原真性及古樸韻味也會構成一定影響,同時違反了文物修復的最少干預原則。因此,如何在不重裱的前提下,有效移除書畫文物上的水漬,是當前書畫文物修復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水漬之形成,除與水有關外,也跟長期收藏及展示過程中,環境中一些可水溶的物質因自然沉降或直接接觸而遷移至書畫文物內,以及紙張纖維因老化降解所產生的物質有關。若稍有不慎,誤沾水滴於書畫文物上,水會被紙張迅速吸收並同時溶解紙張內的可溶性物質,繼而往外部遷移。滴下的水分將從外往內逐步乾燥,而這些可溶性物質也因此被固定下來,並形成清晰可見的水圈。大多情況下,書畫文物上水漬的特點是:多呈不規則圓形,邊緣顏色較深,並呈黃棕色(見附圖)。
長久以來,最有效解決書畫文物上水漬的方法莫過於是重裱。重裱即揭裱重裝,過程中先用水或配以適當的化學試劑對整件書畫文物進行清洗,盡量去除那些影響外觀的可水溶性污染物質,待裱件清洗完成後,揭除褙紙和畫芯的命紙,然後按需要重新配紙、托底並裝裱成特定的形式。上述過程中,雖然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去除書畫文物上的水漬,但每次以大量的水清洗,或多或少會對紙張和畫面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而頻繁的重裱,除增加人力及物力的成本外,對書畫文物的原真性及古樸韻味亦會構成一定影響。因此,假若為了去除水漬而對書畫文物進行揭裱重裝,必須審慎考慮,因為這實有違文物修復的最少干預原則。
曾有書畫文物修復師指出,遇有水漬的文物,可先稍微潤濕水漬及水漬圈外的範圍,然後用吸水紙從水漬圈的中心向外逐步吸水,過程中,因中心位置的水分較乾,周邊的水分往內滲透,同時把那些可溶性的污染物往中心位置遷移。這樣,原本向外擴散了可水溶的污染物質便往內遷,使有水漬的書畫文物“恢復”並接近原來的外觀。這方法對書畫原貌的改變最少,但恢復效果具不確定性,再次噴水潤濕或會造成裱件失膠而出現空殼的問題,還可能會擴大水漬的範圍。
此外,針對書畫文物上水漬及其他污漬的去除,一些修復師選用了自己的小秘方來進行清洗處理,如:洗潔精、肥皂水、過氧化氫、乙醚、小蘇打、高錳酸鉀/草酸等,然後再進行揭裱重裝。對於卷軸書畫畫芯只有個別水漬而裱件又相對完整的情況時,一些修復師的處理方法是:先拆卸卷軸的天地杆,然後進行局部清洗,待水漬處理完畢後,把整個裱件清洗濕潤一遍,自然風乾後上牆繃平,最後重新安裝天地杆。要特別注意的是,此法處理後,需仔細觀察裱件的各個部位有沒有空殼現象,如發現空殼,可用針筒注射稀漿加固,並墊上吸水紙及以重物壓乾定型。◇(待續)
澳門文物保存修復學會陳志亮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宋鑫
micrcr@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