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澳門內港碼頭區域聯誼會主辦的第五屆「一河兩岸濱海交流之旅」昨(十四日)下午於內港與灣仔(珠海)之間河道區域內舉行,珠澳兩地各有方面人士近百人出席,並釋出冀充份利用內港兩岸人文風景,帶動內港與灣仔兩岸聯動發展,以達到內循環及外拉力的雙重成效,共同活化兩岸旅遊經濟。是次活動還首次探索了跨境低空經濟合作的可行性。
是次活動昨日下午三至五時半假「遊艇」上舉行。參與者包括了澳門政府有關部門及珠海有關部門官員、澳門高校學者、澳門各界社團代表、旅行社、內地有關的海洋水文機構代表等逾百人。其中包括有:中聯辦社工部處長羅振宇,澳門行政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該會榮譽會長劉藝良,澳門政府文化遺產保護處處長何卓鋒,灣仔海關副關長王海文,珠海市港澳流動漁民工作辦公室代表劉仁浪,及灣仔辦事處的各位領導,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歷史研究院澳門歷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林廣志教授,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學及社科院副院長黃婉姘,澳門海洋與水利學會會長區秉光博士,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代表等。
澳門內港碼頭區域聯誼會理事長李傑興致詞時表示,本會著手舉辦「一河兩岸濱海之旅」考察交流活動,迄今已是第五屆。他續稱,澳門自開埠以來,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內港,最初只是一片灘塗之地,隨著木碼頭的建成,開始運營碼頭業務。內港碼頭曾是貨運、客運、旅遊業和漁業的繁盛之地,廿四小時車水馬龍,川流不息,有「不夜天」之譽,是澳門早期唯一的貿易港、發跡地和人群聚居地之一,見證了澳門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現代繁華都市的歷史過程。
他稱,隨著時代發展,已淪為「舊城區」的內港碼頭區域也面臨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內港碼頭區域業界為此積極探尋新的發展方向,自二零二零年起每年舉辦「一河兩岸濱海之旅」考察活動,期望透過深入發掘和整合澳門內港與珠海灣仔兩地「一河兩岸」的特色景點和人文歷史,實現跨岸聯動,構建文旅合作新模式,進一步激發內港經濟活力,並為澳珠兩地增添更多元的旅遊元素,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旅合作與發展。
李傑興表示,該會期望透過深化本次交流會,集思廣益,進一步豐富「一河兩岸濱海旅遊路線」內容,並助推其早日成為實體旅遊產品。同時,結合國家移民管理局不斷寬鬆的外籍旅客免簽入境政策,希望劉藝良提出的「一地兩檢,兩岸一檢」構想方案能夠獲准實施,助力新路線項目成功落地。相信拓展「一河兩岸濱海旅遊」新路線,將充份發揮內港、橫琴、灣仔的優勢,促進珠澳乃至大灣區文旅交流與合作,務實推進澳門旅遊多元化發展。他還希望能探索一河兩岸區域發展低空經濟的可行性。
在約一個多小時的一河兩岸水上之旅過程中,多名專家、學者分享了各自的認知與研究。多個社團代表也發表了相關的建議和意。
劉藝良作總結時表示,各位專家、社團代表的建議、希冀都有相應的理論依據和現實需求。並且,「一河兩岸」協同發展同時涉及澳門特別行政區、珠海特區、粵澳深合區三個區,潛力大、前景好,希望各有關方面共同予重視。
該會監事長蘇中興致了謝詞,感謝支持是項活動的各有關部門、社團和社會賢達。主辦方並設晚宴招待是次活動的參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