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緬甸仰光的商超貨架上,一袋袋印有中緬雙語的麻辣火鍋底料,成為不少消費者的心頭好。它們從中國重慶進口,再在仰光重新加工,一經上市便銷售火爆。
「十多年前,麻辣風味在緬甸還只是華人聚餐時的小眾口味,現在已經逐漸走進普通家庭的餐桌。」火鍋底料生產商、緬甸籍華裔晏祥旭說。
為了更適應當地飲食習慣,晏祥旭將重慶進口的底料結合緬甸的烹飪方式,用清油代替牛油,使湯底更清爽。「入鄉隨俗,讓當地人吃得更舒服,也能更好地接受麻辣味。」晏祥旭還經常參加國內展會,將改良後的麻辣火鍋底料向東南亞客商展示,讓更多人瞭解緬甸版麻辣火鍋的特色和口味。
近年來,中國麻辣味道正沿著瀾滄江和湄公河「下南洋」,在新加坡、泰國、緬甸等國掀起熱潮。從餐飲門店到調味品出口,從火鍋底料到麻辣小吃,越來越多東南亞年輕人形成了「無辣不歡」的飲食習慣。
在泰國,「麻辣」甚至催生了新的泰語詞彙「MaLa」。曼谷、普吉的麻辣火鍋店、燒烤店不斷湧現。在南寧深耕餐飲多年的泰國人卓冰月說:「泰國菜一直以辣聞名,但中國的麻辣更複雜、更有層次,現在的泰國年輕人非常喜歡這種味道。」
走進廣西玉林的國際香料市場,八角、肉桂、花椒等香料源源不斷從卡車上卸下,再銷往東南亞各地。玉林香料年交易量達百萬噸,正成為中國與東盟香料貿易的重要樞紐。
味道的交流背後,是合作的加速。近年來,依託共建「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和RCEP深入實施,中國與東盟產業對接不斷深化,麻辣食品走出去、東南亞食材引進來更加便捷。
重慶火鍋協會會長陳國華介紹,不少火鍋企業在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開設門店,讓當地人品嚐正宗麻辣火鍋;同時,棕櫚油、黑虎蝦等東南亞特色食材進入中國市場,為火鍋增添更多風味與選擇。
陳國華去年率隊參加第2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向東南亞客商推介麻辣火鍋文化,並提出在東南亞打造「火鍋集聚地」,讓麻辣火鍋成為中國美食走向海外的名片。「火鍋不僅是味覺的刺激,更是社交的紐帶。」他說,麻辣火鍋的包容性,讓它在東南亞乃至歐美都受到歡迎。
今年第2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麻辣味產品再次成為人氣焦點。在泰國展廳,泰國參展商韓思行用中文推介各式調味料,其中包括專門研發的「泰式麻辣」產品,可與船粉等本土菜餚結合;在「四川館」展廳,香香嘴食品的麻辣豆製品吸引不少東盟客商駐足諮詢。企業市場部推廣主管鄭小燕表示:「我們正在申請東盟相關認證,希望盡快進入更多東盟市場。」
從一包火鍋底料的改良,到跨境物流的暢通,再到展會現場的新品推介,中國麻辣味道與東南亞本地食材不斷交織,讓更多人共享舌尖上的新體驗。
「隨著麻辣不斷『下南洋』,這股味道正從味蕾延伸到產業合作與民心相通,成為區域合作中別具風味的一抹亮色。」陳國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