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瓷都」景德鎮的禦窯博物館,一對名為「歲歲鴨」的瓷器成了新晉網紅。這對神態呆萌的鴨子,曾因未能入選御用瓷器而被砸碎掩埋了五百多年。
這對明成化年間的素三彩鴨形香薰,原本是為皇家燒製的貢品,它們造型別致,有著銀杏葉般的翎羽和獨特的「花眼」。可惜,或因功能略有缺陷,或是難以批量燒製,最終未能通過嚴苛的選拔進入宮廷,其碎片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通過考古發掘重見天日。
如今復原展出的「歲歲鴨」面前總是圍滿遊客,還擁有了專屬的卡通形象,相關IP衍生品今年以來營收已超過千萬元。就連擁有上億粉絲的國際短視頻網紅「無語哥」卡比·拉梅近日造訪景德鎮時,都擺出他標誌性的攤手錶情與「歲歲鴨」合影。
「一些年輕人可能從『歲歲鴨』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景德鎮禦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表示,「通過文創設計,我們拉近了當代年輕人和數百年前瓷器的距離,並讓他們與之共鳴。」
「歲歲鴨」的走紅映射著景德鎮的轉型歷程。這座曾受困於產業衰退的老工業城市,近年來積極探索古老製瓷產業與文旅經濟的融合發展。景德鎮的城市更新實踐,也體現了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更加重視對文化根脈的保護與延續。
「景漂」的新家
景德鎮是全球陶瓷愛好者心目中的「瓷器之都」。歷史上,景德鎮出產的青花瓷是中國外貿的主力產品,架起了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橋樑。
然而,這座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口中的「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城市」也和很多城市一樣,面臨典型的「後工業化」問題:20世紀90年代,景德鎮十大國營瓷廠在國企改革大潮中關停。當時,房地產熱潮正席捲中國的各大城市,有人主張將廢棄廠區改建為商住樓盤或是商業綜合體。但最終,景德鎮選擇了將這些工業遺產修舊如舊、活化利用。
廢棄廠區中具有代表性的宇宙瓷廠重生為「陶溪川文創街區」。參與項目改造的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傑回憶,2012年時約有兩萬「景漂」居住在景德鎮的城中村、舊工廠,基於為他們打造一個理想家園的構想,決定對宇宙瓷廠的22棟老廠房進行保護性改造。如今,這裡吸引了眾多陶藝工作室和畫廊進駐,主街變身創意市集,鼓勵年輕人擺攤售賣自己的作品。
同時,景德鎮配套建設了月租金數百元的青年公寓,並提供免息貸款以及免費或低租金的攤位,吸引大學畢業生在此創業。
如今的景德鎮,隨處可見年輕人的身影——陶瓷工作室裡坐滿了「90後」「00後」創客,每一條老街巷裡都能見到身著傳統服飾的年輕遊客。過去10年,景德鎮人口淨流入13.6萬人,其中八成是年輕人,「景漂」數量從2012年的約2萬增加到如今的6萬餘人。
三十歲的美國陶藝師馬特·沃特森幾年前選擇成為一名「洋景漂」,吸引他的正是景德鎮充滿活力的製瓷「社群文化」。
在美國時,沃特森習慣於獨立完成製瓷的全部工序,但在景德鎮,他發現從陶土配比到釉料製備,每個環節都能找到當地匠人合作,並能向他們學到傳承千年的技藝,「我感覺在景德鎮像是回到了大學校園,身邊全是志同道合的同學。」
手工藝的「堡壘」
與許多徹底轉向服務業的老工業城市不同,景德鎮在大力發展文旅的同時,始終堅守著千年製瓷業的根基。2024年,景德鎮陶瓷工業總產值超過930億元,增長超9%。
面對機械化、標準化生產的大潮,景德鎮的許多陶瓷企業依然以堅守傳統手工技藝為榮,手工與機械化生產並存的現象十分普遍。
「機器擅長批量製造、標準化生產,但手工定製才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辰天陶瓷總經理許婉告訴筆者。這家企業與包括泡泡瑪特在內的多家潮玩企業和國際奢侈品牌合作,提供造型各異的定製瓷器。
辰天陶瓷有一棟手工製瓷廠房和一個面積1.6萬平方米的機械化生產車間。但即使在大型車間裡,機器也沒有完全替代手工。「在景德鎮,我們堅持半手工製作,因為很多精細之處機器依然難以做到。」許婉說。
景德鎮擁有3200多名市級以上非遺傳承人和超過6萬家手工作坊,手工藝資源豐富。
儘管手工陶瓷的價格更高,但許婉對市場前景十分樂觀。一方面,當地政府正在努力推介景德鎮手工陶瓷品牌,在國內外多個城市開設景德鎮官方旗艦店,並頒發了6.3萬張版權證書以加強版權保護。與此同時,中國當下的文旅熱潮和傳統文化復興,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關注景德鎮,並開始欣賞手工瓷器背後的技藝和匠心。
「現在的年輕人具備一定的消費能力,他們更願意為情緒價值買單。」許婉說,「當我們將中國傳統工藝和潮流設計巧妙融合,瓷器便同時具備了情緒價值和收藏價值。我相信,景德鎮的瓷器將成為未來年輕人熱衷收藏的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