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茶葉的製作過程包括:日光萎凋、室內萎凋、攪拌、殺菁、揉捻、乾燥等過程,而所謂的「發酵」就是指在制茶程序於「室內萎凋」完成後,讓茶青靜置數小時,與空氣接觸起緩慢氧化作用。
當茶葉在經過發酵過程中,茶葉的香氣或品質達到制茶師的要求時,制茶師就會採取殺菁程序,讓茶青不再發酵,殺菁可以採取用蒸氣去蒸茶青或用加熱的大鐵鍋去炒茶青,如此茶青就停止發酵了。最後,便可以依據茶葉的制茶程序與發酵程度從而區分出以下六大茶類。
一、綠茶
綠茶是人類歷史上最早製作出來的茶類,歷史至今可能超過三千年以上,如今全世界綠茶飲用量僅次於紅茶。它的製作流程包括:茶菁→殺菁→揉捻→乾燥。所以,綠茶是茶葉採收後沒有經過萎凋過程直接就殺菁,屬於不發酵茶。
同時依殺菁方式,綠茶種類可分為:採用炒菁的龍井茶、碧螺春;採用蒸菁的玉露茶、抹茶。
二、黃茶
黃茶起源於明末清初,它的製作流程包括:茶菁→殺菁→悶黃→揉捻→乾燥。它在綠茶炒菁後用紙把茶葉包起來悶黃,這樣泡出來的茶湯除了有綠茶的鮮香之外,還含有一股柔和的甜醇。
黃茶可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大類。其中,黃芽茶代表性茶品是君山銀針;北港毛尖則是黃小茶的代表性茶品。黃茶大多用玻璃杯沖泡,當熱水沖下去後,茶尖原本浮在水面,泡開後會一根一根直立在杯子中間,甚為特別。
三、白茶
白茶起源於福建福鼎,製作流程包括:茶菁→萎凋→乾燥。所以,它是經過重度萎凋(三十六小時以上)、不攪拌、不殺菁、輕度發酵。
有句俗諺:「一年茶、三年藥、五年少、七年寶、十年找不到。」這是因為白茶的藥性比茶性還重要,當然老白茶存放的年代越久藥性越強。
而早年白茶多是廟裡禪師所製作,然後存放起來,每當村子裡有人出現感冒、發熱、頭痛、牙疼等症狀時,都會到廟裡求一些老白茶,人們喝下熱熱的老白茶,出個汗,病痛就消除了。
白茶的種類可分為:用茶芽製作的白毫銀針;一般茶葉製作的白牡丹、貢眉、壽眉等。
四、青茶
青茶是屬於最晚創製的茶類,起源於福建地區,它的製作過程有:茶菁→日光萎凋→室內萎凋→攪拌→殺菁→揉捻→乾燥等過程,屬於半發酵茶。
青茶的種類分閩北青茶的五夷岩茶;閩南青茶的安溪鐵觀音;廣東青茶的鳳凰水仙;台灣青茶的文山包種茶、高山茶、烏龍茶、凍頂烏龍茶、鐵觀音、東方美人茶等。
各類青茶中,茶菁採收時間全年都可採,唯獨東方美人茶的茶菁採收,必須在炎夏端午節的前後十天,這期間茶樹嫩芽經小綠葉蟬吸食後長成之茶芽,因為茶樹被小綠葉蟬咬過後唾液留在茶葉上,泡出的茶有濃濃的蜂蜜香。
五、紅茶
紅茶初創之始也算是管理學上「危機變轉機」的案例。話說在明末清初年間,位於福建桐木關的小村,村民正在做茶時,從江西來了一批軍隊,村民因害怕而躲到山裡,當等到軍隊離開後回到家時,來不及殺菁的茶菁已經全部變黑,村民不忍心放棄這一大批的茶菁,於是便立即燒鍋炒菁繼續製茶,做出黑黑的茶葉,並交給閩南茶商試賣,怎料這批茶非常受西洋人喜歡,茶商更於隔年請村民照著這個方式製茶,並以更高的價格收購,這就是紅茶的起源。
紅茶製作過程包括:茶菁→室內萎凋→揉捻→解塊→補足發酵→乾燥等,屬於全發酵茶。紅茶種類繁多,世界三大紅茶為印度大吉嶺紅茶、斯里蘭卡錫蘭紅茶及中國祁門紅茶。
六、黑茶
黑茶的名稱來自於其茶葉烏黑或黑褐色的外觀,屬於後發酵茶。所謂後發酵茶是指茶葉的製作過程包含「渥堆」工序,在濕熱的條件下(溫度高達七十攝氏度),讓茶葉堆在一起進行長時間發酵,同時為了避免溫度太高,還要不定時翻堆,「渥堆」工序長達一週左右。
黑茶製作過程:以較粗老的茶葉原料,經殺青→揉捻→渥堆(微生物參與發酵)→乾燥等工序製成。代表茶品有雲南普洱熟茶、湖南黑茶(如茯磚茶)、湖北青磚茶、廣西六堡茶等。
有人誤解普洱茶是黑茶,其實,普洱茶是限定在雲南地區茶樹的茶菁製作的茶葉,稱為普洱茶,計有普洱生茶、普洱熟茶、普洱老茶三類。普洱生茶歸類於綠茶(曬菁毛茶);普洱熟茶因有「渥堆」工序屬於黑茶;普洱老茶是指經過長時間儲存陳化的普洱生茶,其獨特的風味和口感來自於茶葉的自然轉化過程,其中,普洱生茶需要自然陳放數年至數十年,才能稱為普洱老茶。◇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