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勢經文)管理遺產焦慮  方道源

不經不覺投身社會廿多年,距離退休的日子可能還不夠四千天,多麼期待那天的到來,但很奇怪,退休有時都可像圍城,有人拚命地逃出去,有人卻留戀當時的景象。

在企業發展的年輪裏,總有一些曾叱吒風雲的管理者,即使褪去職權,仍試圖以「遺產守護者」的姿態左右公司的發展。有個管理學名詞:「管理遺產焦慮」,他們將個人價值與過往的權力、決策完全綁定,退休後失去職權作為載體,於是通過強調「正統傳承」,企圖干預現有決策,以便維繫自我價值感,延緩影響力的流失。

而可怕的是,這種焦慮往往讓昔日功臣淪為發展的重要阻力。有些人手握數十年積累的經驗,卻將其異化為「正統傳承」的唯一標準。他們反覆強調「當年我們就是這麼做的」,用過往的成功路徑否定新方案;面對年輕團隊的突破嘗試,常以「不合規矩」、「偏離正軌」來定性,將創新與「背叛傳統」畫上等號。他們或許忘記,自己在成功之前,都曾經是充滿想法的年輕人,曾經都有超越前人的鴻圖大志。當市場需求早已改變,他們固守的「正統」,不過是自我價值的最後避難所。

而更隱蔽的傷害是會扼殺了年輕人的激情,這些惡毒的言語,就悄悄地藏在團隊的情緒內。新人帶着銳氣與創意加入,渴望在實踐中驗證想法,卻屢屢遭遇「你不懂當年」的否定與輕視。長期在「貴古賤今」的氛圍中,熱情必然被消磨,主動思考的意願被逐漸壓制,最終要麼選擇沉默順從,成為「下一世代的錄音機」,要麼帶着才華離開,尋找可以有所發展的平台。留不住創新活力、養不出新生力量的企業和團體,就像依賴舊引擎的航船,無法保養,最終會沉沒在時代的洪流中。

企業需要銘記前人的貢獻,為他們的經驗搭建合理的傳承渠道,但更要警惕管理遺產焦慮的侵蝕。真正的傳承,從不是複製過去的做法,而是傳遞突破的勇氣與應變的智慧。唯有為經驗「鬆綁」,證創新有更大的空間,新舊力量在碰撞中共生,企業和團隊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既守得住根基,又看得見遠方。

當然,要達到「管理遺產焦慮」,首要需要成功過,有「管理遺產」,所以嘛,別人說自己「old seafood」時,或者可以當成是對閣下過去的讚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