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十月五日電】(作者戴夢嵐 華淨雯)中秋節前夕,香港銅鑼灣大坑坊眾福利會內,彌漫著淡淡的草香。紮作師傅們正低頭忙碌,將珍珠草小心纏繞在藤條上,鐵絲翻飛,草葉作響,一條六十多米長、一百多公斤重的「火龍」在他們的巧手下,逐漸「甦醒」。當它披上逾萬支特製線香,在夜色中舞動,便成為香港中秋節最具代表性的畫面之一──「大坑舞火龍」。
「大坑舞火龍」二0一一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對傳承人張國豪而言,舞火龍不僅是節慶活動,更是童年記憶。「我是傳統的『大坑仔』,小時候最喜歡過中秋節,看『火龍』穿街過巷。」
他介紹,相傳在光緒六年(一八八0年),大坑村發生瘟疫,村民舞動火龍巡遊,燃放爆竹,驅除瘟疫,自此形成舞火龍習俗。大坑村居民每年都紮作新的「火龍」,農曆八月十四日晚,在供奉觀音的蓮花宮內為「火龍」舉行開光儀式,之後連續三晚巡遊大坑的所有街道。百餘年來,這一習俗代代相傳。
「舞火龍背後體現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它團結起社區居民。」張國豪說,紮作「火龍」、舞火龍,每一步都靠義工參與,製作一條「火龍」要耗時約兩個月,工序繁複。「但正因為不易,更顯珍貴。」
擔任「大坑舞火龍」統籌的陳偉成就是紮作組的一員。他說,紮作「火龍」既是體力工作,也考驗耐心。紮作「龍身」是用珍珠草覆蓋一條麻繩,用粗鐵絲將珍珠草勒緊;而紮作「龍頭」首先要做骨架,用藤條塑形,再將珍珠草用細鐵絲慢慢固定上去,工藝要求更加細緻。
記者到訪當日正值周末,陳偉成帶著紮作組員趕工期製作「龍身」。他說,大家平時都要上班,工作日晚上下班後會自發趕來製作,趕上周末就全天泡在紮作場。在他眼中,每個參與者無論角色大小,都在努力讓舞火龍煥發生機。
二0一九年起,大坑坊眾福利會開設「小火龍」青年團,培養更多「龍的傳人」。最近幾年的舞火龍現場,「小火龍」會隨「大火龍」一起演出。
讓張國豪和陳偉成感到欣慰的是,越來越多香港青少年加入舞火龍行列。「有些孩子一開始就像一盤散沙,沒有專注力,但經過舞火龍的鍛煉,他們有了團隊精神,會合力去做一件事。」張國豪透露,今年舞火龍表演中,將有居住在香港的非華裔青少年參與,希望通過親身體驗,讓他們更加了解中華文化。
「哪怕再辛苦,大家把『火龍』舞起來,就有無窮力量。」在大坑火龍文化館(簡稱「文化館」)理事會理事、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林筱魯看來,舞火龍象徵著堅毅和團結。
他介紹,文化館和大坑坊眾福利會共同合作,致力於推動舞火龍走出大坑。文化館平時會展出「火龍」模型、影像資料、文創產品,還舉辦工作坊,讓市民和遊客了解「火龍」製作工藝和背後故事。「希望通過教育和推廣,把舞火龍從一項節慶活動,拓展為全年可感受的文化體驗。」
大坑舞火龍十月五日至七日一連三晚
又是一年中秋至。走過近一百五十年歷史的「大坑舞火龍」將於十月五日至七日連續三晚「蛟龍出海」,穿梭在大坑的大街小巷。從祈福除疫到非遺保育,它見證著香港的變遷,也傳遞著團結的力量。
【香港中通社十月五日電】中秋將至,香港官方近日舉辦豐富活動,照顧不同市民需要,讓節日溫情遍及醫院病房、社區角落。
在香港的公立醫院,部份病人未能出院與家人團聚,醫院管理局特別花心思與病人一起迎佳節。
不同公立醫院都舉行了中秋節慶祝活動,包括為兒科病人親手製作豆沙及紫薯月餅,向長者病人送贈月餅,送上祝福,以及在醫院內設置特別的中秋花燈裝飾,讓醫護人員、病人和家人可以一同「打卡」留念。醫患也可以在佳節團團圓圓,聚首一堂。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透過人才義工計劃舉辦燈籠工作坊,邀請來港人才與本地居民齊聚藍屋,一同參與燈籠彩繪、社區佈置活動,共慶佳節之餘,也有助來港人才拓展人脈,融入香港大家庭。
二十六歲的生物醫學博士Mahir,去年十二月經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從英國來港,最近參加人才義工計劃的燈籠工作坊,與灣仔居民一同為燈籠繪畫題字。首次慶祝中秋節,除了燈籠彩繪,Mahir更初嘗月餅滋味,又與其他來港人才義工和本地居民交流中秋習俗。他說,渴望在不同地方定居,體驗文化。
他認為香港的科研生態極具吸引力:「香港有很多資助支持科研,協助科研成果商品化。我雖未有長遠計劃,但希望留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