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達西(源自維吾爾語,意為朋友)』,歡迎來吃香噴噴的饢!」10月2日,在浙江義烏「吃貨節」現場,售賣新疆特色美食的維吾爾族店主海如尼達·買買提夏說。
一段時間來,新疆多民族文化與互聯網生態交融下產生的「饢言文(在說普通話過程中,摻雜一些維吾爾語的語法句式)」走紅社交平台,展現出中國多元文化間的開放包容與良性互動。
為期三天的義烏「吃貨節」上,海如尼達·買買提夏的攤位售出近萬個饢,每天都因為商品售罄而提前收攤。收攤後,他也不著急回去,而是藉助現場海量客流宣傳店舖,介紹食客未來去店裡用餐。
身著民族特色服飾的海如尼達·買買提夏說,今年是他在義烏創業的第14年。從剛來時有些「饢言饢語」到現在可以聽懂部分義烏方言,再到帶著更多家人和朋友來義烏開辦新疆美食店舖,他的經歷是義烏無數創業人的縮影。
據悉,義烏連續兩年位居中國社會治理百強縣第一位,每年新增人口近10萬,吸引56個民族同胞在這裡共創、共建、共享,團結進步的生態圈基本形成。
「大家在這裡很幸福,勤勞也讓生活越來越富裕。」海如尼達·買買提夏說。
雖然已是金秋十月,但是義烏近期的最高氣溫仍直逼38攝氏度。即便如此,海如尼達·買買提夏和凱比努爾·艾力麥麥提仍頭戴維吾爾族特色的毛絨帽子賣饢,臉上不時有汗珠滴下。
「不熱,我們的帽子裡有空調。」凱比努爾·艾力麥麥提打趣道,「我們希望穿著民族特色的服飾賣饢、賣烤包子,讓大家品嘗到新疆美食的同時了解維吾爾族、了解新疆,也希望吸引更多中外遊客來新疆玩,看看我們中國的大好河山。」
夜色降臨,隔壁中東美食攤位的外籍廚師打開音響,熱情的音樂瞬間「燃動」現場。凱比努爾·艾力麥麥提忍不住翩翩起舞,海如尼達·買買提夏也跟著節奏拍手,還喊出一聲「巴郎子(源自維吾爾語,意為小伙子)」,呼喚外籍廚師們共舞。
中外店主在攤位間以音樂與舞蹈互動,吸引不少食客打開手機拍攝,記錄下這幸福時刻。◇(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