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十月一日電】(記者熊茂伶)當地時間一日凌晨零時,美國聯邦政府時隔近七年再「停擺」。這意味著除了被視為提供「必要服務」的政府僱員外,數十萬聯邦僱員將被迫無薪休假,部份公共服務可能被暫停或延遲,經濟數據發佈也將受到影響。
美國參議院當天未能在政府資金耗盡前通過新的臨時撥款法案。民主黨要求加強醫保相關福利,訴求包括延長即將於年底到期的《平價醫療法案》加強型補貼、恢復部份合法居留的移民享受《平價醫療法案》福利。共和黨對此表示反對,並推動暫時維持現有政府撥款水平。近日來,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持續互相指責,稱對方迫使政府「停擺」。
政府「停擺」後,空中交通管制和執法人員等提供「必要服務」的政府僱員將繼續無薪上班,在國會通過臨時撥款法案、結束政府「關門」之前,他們無法領取工資。此外,數十萬聯邦僱員被迫無薪休假,一些公共服務將受到影響。
布魯金斯學會日前發文稱,政府關門可能帶來諸多干擾,例如護照、小型企業貸款或政府福利申請處理延遲,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和公共廁所關閉,食品安全檢查減少,以及其他各種不便。
國會預算辦公室此前估計,政府「關門」將導致大約七十五萬名聯邦僱員被迫無薪休假,他們工資的每日總成本約為四億美元。在政府重新「開門」後,工資將會補給這些聯邦僱員。在二0一八年年底至二0一九年年初政府「關門」期間,持續卅五天的僵局給一些聯邦僱員帶來經濟困難,也造成機場安檢員人手緊缺等實際問題。
美國聯邦預算問責委員會主席馬婭.麥吉尼亞斯在一份聲明中說,政府「關門」並不會節省開支,反而是在浪費錢。
否決政治成美政府「停擺」制度病灶
【新華社北京十月一日電】(新華社記者)當地時間十月一日零時,美國聯邦政府時隔近七年再度陷入「停擺」。數十萬聯邦僱員將被迫無薪休假或停職,國家公園與博物館或閉門謝客,部份公共服務或暫停、延遲……這並非偶然的政治意外,而是美國政治制度深層矛盾的集中爆發。
表面上看,此次「停擺」的直接導火索是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在醫保福利等問題上的分歧,正是兩黨在關鍵社會支出項目上互不相讓,最終導致臨時撥款法案難產。然而將這場危機僅僅歸咎於單一政策分歧,無疑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事實上,聯邦政府的周期性「停擺」,深刻揭示了美國當下從權力分立走向權力對立,從程序正義異化為程序癱瘓的治理困境。當黨爭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當「否決政治」成為常態,當制度設計的制衡演變為制約,政府「停擺」便從例外變成了「新常態」。
無論是二0一三年因「奧巴馬醫改」引發的十六天僵局,還是二0一八年底至二0一九年初因美墨邊境牆資金問題導致的史上最長卅五天「停擺」,其核心邏輯都是一方試圖利用政府關門的巨大社會經濟代價,來脅迫另一方在彼此關切的議題上作出讓步。立法與行政部門不再將彼此視為共謀國是的治理伙伴,而是視為必須壓制和否決的政治對手。預算審批,這一本應是檢驗政府治理能力的常規程序,徹底淪為黨派鬥爭最激烈的角鬥場。
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否決政治」概念,精準診斷了這一困境。美國政治體系中過多的「否決點」,疊加日益嚴重的意識形態鴻溝,導致集體行動的成本急劇上升,最終造成政治癱瘓。其結果是,政治的首要目標不再是「我們該如何做得更好」,而是「如何確保對方一事無成」。在當前黨爭激化的政治環境下,妥協被視為背叛原則,強硬則被讚為對選民的忠誠。政府「停擺」,正是這種「為反對而反對」的「否決政治」最直觀、最具破壞性的體現。
政府「停擺」的常態化,其代價是沉重且多維度的。臨時撥款法案本是應急之策,如今卻成了家常便飯,政府長期在「續命」狀態下踉蹌前行,根本無法進行任何有遠見的長期規劃和戰略投資。此外,它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成本。每一次「停擺」都直接衝擊經濟。二0一九年的那次「停擺」就給美國經濟造成了約一百一十億美元損失。聯邦僱員收入中斷,衝擊消費市場;關鍵經濟數據延遲發佈,干擾市場預期;公共服務暫停,直接損害民生福祉……這種「自殘式」的政治鬥爭,最終由全體國民買單。
美國政府再度「停擺」,放在更廣的維度審視,是其深層社會撕裂在政治上的投射。過去數十年,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激化的種族矛盾以及愈演愈烈的身份政治,共同撕裂了社會共識的基礎,也為兩黨走向極端對抗提供了土壤。正如《紐約時報》所評論的:「『停擺』傳遞出美國政府功能失調的不安信號,而這種信號可能成為新常態。」可以說,這句話精準地捕捉了美國當前的政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