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紐約十月一日電】(新華社記者陳斯達 劉亞南)美國政府新一輪加徵關稅措施十月一日起將陸續生效,涵蓋藥品、木材、重型卡車等多個領域。國際觀察人士認為,本輪加徵關稅打著「國家安全」和保護「美國製造」的幌子,但實際上「損人不利已」,再次衝擊全球供應鏈的同時,不僅無法推動美國「回流」製造業,還會進一步提高國內民眾生活成本。
加稅再擴大
過去一周,美國政府密集宣佈將擴大加徵關稅的產品範圍,涉及進口藥品、重型卡車、廚房櫥櫃、軟體家具及外國電影等。目前,藥品、木材、家具等行業的關稅政策已明確稅率及生效時間。
其中,針對進口的所有品牌或專利藥品或徵收高達百分之一百的關稅,定於一日生效;對進口木材和木料徵收百分之十關稅,對廚房櫥櫃、浴室櫃、軟體家具徵收百分之二十五關稅,定於十四日生效。
特朗普在總統公告中稱,木製品支撐著美國的多個關鍵基礎設施部門,其癱瘓或毀壞將對美國的國家安全造成嚴重衝擊,故以此根據《貿易擴展法》第二百卅二條款實施新的關稅措施。據美國進步政策研究所統計,在此輪關稅宣佈前,特朗普政府實施的關稅措施已涵蓋近三分之一的美國進口商品。
藥品關稅方面,歐盟和日本雖與美國政府達成貿易協議,其所生產的藥品不在最新的百分之一百關稅適用範圍內,但仍需繳納上限為百分之十五的關稅;英國由於尚未就藥品關稅稅率與美國達成一致,其生產的藥品無法得到最新關稅的豁免。
「回流」沒效果
依靠加徵關稅推動「回流」製造業?不少專家表示,沒甚麼效果。
以新一輪加徵關稅涉及的制藥業為例,美國政府此前對制藥商提出向美國消費者低價銷售、在美國建廠等要求,意圖以加徵關稅脅迫製藥產業「回流」。但業內人士普遍表示,談「回流」為時尚早。
一方面,政策不明讓很多藥企保持觀望。例如,受豁免藥品範圍依然模糊。目前,針對藥品的加徵關稅措施中尚未提及仿製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數據顯示,仿製藥在美國處方用藥中佔比達百分之九十。此外,美國政府既未說明已在美國設廠的藥企是否會被豁免,也沒有明確若企業只在美生產單一藥品,相關豁免是否涵蓋該企業在第三地生產的其他產品。
牛津經濟研究院歐洲宏觀負責人安赫爾.塔拉韋拉表示,具體情況還「遠未明晰」。
另一方面,針對藥品徵收關稅的決定過於倉促。對藥企來說,新建工廠複雜且昂貴,通常需要經過多項監管程序和數年規劃。波士頓大學凱斯特羅姆商學院副教授雷娜.康蒂認為,當新的製造工廠竣工時,本屆美國政府任期或早已結束。
美國藥物研究機構和製藥廠商協會高級副總裁亞歷克斯.施賴弗表示,加徵關稅將阻礙藥企對美投資的計劃,因為企業的關稅支出本可以用來投資治療方案與藥物的研發製造。《紐約時報》報道,一些小型製藥公司可能因無力將生產轉移至美國,將會決定退出美國市場或出售產品線,進而影響部份對美藥品供應。
民眾付成本
加徵關稅措施正推高美國國內通脹,這已成為美國主流輿論和研究機構共識。業內人士擔憂,新一輪關稅產生的成本壓力或進一步傳導至美國消費者。
早在今年四月,美國商會就曾表示,木材、木料及其衍生產品的相關進口不構成國家安全風險,加徵關稅反而「將增加美國企業和住宅建設的成本」。《紐約時報》稱,對家具和廚房櫥櫃等加徵關稅可能為美國消費者、購房者和建築商帶來壓力,而這些群體正處於特朗普政府意在提振增長的經濟領域。
歐洲製藥工業與協會聯合會總幹事納塔莉.莫爾說,對藥品徵收關稅會抬高成本,擾亂供應鏈,「阻礙患者獲得救命藥」。哈佛大學醫學院醫學教授阿倫.克塞爾海姆認為,在他看來,關稅從根本上說「就是對患者的徵稅」。如果製藥公司發現關稅導致成本增加,就會將這些成本轉嫁給患者。
此外,觀察人士認為,新一輪關稅政策可能會在已達成的貿易協議基礎上增加額外負擔,持續的不確定性引發其他國家不滿。瑞士國際管理髮展學院商學院教授西蒙.伊文尼特認為:「與特朗普政府達成的任何協議從來都不算真正完成。」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績效研究中心學者亞當.巴特林表示,對美藥品出口量大的經濟體,如印度、瑞士以及部份歐盟國家,在製藥領域的競爭力可能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