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勢經文)今天的鄭人買履  方道源

辦公室的電腦印機又卡紙了,新員工本來懂得維修,但卻在機器前發呆。原來按照流程手冊規定,設備故障需填寫三張申請單、經兩個部門簽字,服務承諾是在三天內修復。但這些文件今天下午就要用,於是他拆開了機器,兩分鐘掏出了卡着的紙團。

沒想到這一幕被副總監撞見,後續的批判和檢討會就開了兩個小時。部門主管用最新最先進的電腦,顯示二十年前的手冊強調,「規則豈能隨意打破?」全然忘記了,打印的這些文件是為公司爭取數百萬元收益的客戶合約。

沒有辦法,大家都要守規矩嘛。可這些規矩和法則,原本就是保護員工、助力企業發展的規則,卻因未及時更新,成了阻礙發展的限制。所有的規則,說穿了只是一些普通的文字,卻形成宗教似的「聖典」,對於這些業務辦法都是一種參拜,違反後還伴隨着無盡的問責與挑剔。

管理學中的「制度惰性」理論,正正解釋了這種現象,人們忘記了設立制度的原意,讓規則脫離初衷。公司二十年前為防浪費設定「單筆超五百元需總經理簽字」的報銷條款,如今物價翻倍,員工買辦公用品都要反復跑簽字,浪費大量時間成本。這些不能挑戰的過氣文字,成了一串串枷鎖,讓人不敢開拓思維。

於是,這些文化催生的「工具人思維」。按規矩做錯不擔責,突破規矩成功也未必有功。「免責文化」製造出不思考的「優秀」員工(最後也晉升和被認定為優秀),我想問:究竟是人製造規則,還是規則控制人類?我們不斷追求AI發展的同時,卻淪為規則上不能有自我思維的工具?

小時候就讀過《鄭人買履》,笑他的無知,如今看當代企業中,又何嘗不是由另一群「鄭人」佔據不同的崗位?當我們喊着發展口號時,古人千年前的諷刺,或許早已插進了今天的企業中,成為未來的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