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吃蛙非中國專屬飲食文化  承鈺

美國女子網球選手湯生(Taylor Townsend)近期因評論中國飲食引發爭議──她此前在社交平台吐槽中國自助餐中的甲魚、牛蛙「瘋狂」,還質疑青蛙「會讓人長疣和膿包」,雖隨後公開道歉,稍後則以「行程調整」為由退出北京中國網球公開賽。但這場爭議的核心,遠不止一句道歉能化解。食用青蛙、牛蛙從不是中國人或亞洲人的專屬習慣,歐美多國同樣有吃蛙傳統,湯生的言論,究竟是對世界飲食文化的無知,還是刻意的偏見侮辱?

事實上,吃蛙在全球多國都有跡可循。在亞洲,越南、印尼等國本就有食用蛙類的飲食習慣;到了歐美,吃蛙更是不少國家的經典飲食文化──法國菜中的「青蛙腿」(Cuisses de grenouille)是家喻戶曉的名菜,早在十二世紀就有人用蛙腿入饌,簡單用鹽、胡椒調味後乾煎,便成了餐桌上的高級食材;西班牙有紅燒田雞臀,意大利也有煎焗蛙腿菜品,就連加勒比海地區、波蘭,以及美國部分地區,同樣存在食用青蛙的習慣。

更值得關注的是,歐洲對蛙腿的需求甚至大到影響物種保護。據環保組織報告,歐盟各國每年進口的蛙腿相當於數千萬到二億隻青蛙,且多為野生捕捉,比利時是全球最大蛙腿進口國(七成進口量轉口至法國),法國則是歐洲食用青蛙腿最多的國家。這種大規模進口,已導致印尼、土耳其、阿爾巴尼亞等供應國的蛙類種群銳減,部分蛙種甚至面臨十年內滅絕的風險。

湯生在評判中國飲食前,顯然對這些全球普遍的吃蛙習慣視而不見。她質疑中國飲食中的蛙類「誇張」,卻對歐美多國的吃蛙傳統、龐大的蛙腿進口量避而不談──若按她此前的評判邏輯,又該如何形容歐洲盛行的吃蛙文化?很難讓人相信,這只是單純的「不瞭解」。也許身為國際賽事選手,對世界飲食文化不具備基本認知,但用「長疣膿包」這類帶有貶義的表述抹黑中國飲食,更像是帶着偏見的刻意冒犯。用單一視角評判他國飲食,本身就是一種狹隘──吃蛙從不是某一地區的「特例」,尊重不同文化的飲食傳統,才是應有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