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九月二十五日電】(記者邱冰清、蔣芳)記者二十五日從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位於江蘇省無錫市的鬥山遺址揭示出馬家浜文化時期城址,年代距今約六千年,這是首次在長江下游揭示出馬家浜文化時期城址。
鬥山遺址位於無錫市錫山區錫北鎮鬥山村西側,東北緊靠橫山,南臨黃泥壩河,整體地勢北高南低。遺址北距長江約三時公里,南距太湖約廿五公里,面積約廿五萬平方米,主要包含馬家浜文化與崧澤文化遺存,是一處規模較大、遺跡密集、內涵豐富的史前聚落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南京大學、上海博物館、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開展考古發掘。截至目前,考古發掘面積約一萬六千平方米。
六千年前的史前城址長啥樣?記者在現場看到,遺址西北部發掘出內外兩道牆和三道壕溝,北部、東部和南部探溝中亦可見牆與壕溝。城址總體平面呈圓角方形,其中內牆及其外側壕溝可以完整閉合。遺址西北部有一條東西向的現代河道穿過遺址,在河道南壁剖面,清晰可見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內牆、外牆與壕溝,其中保存完好的內牆部份高有一米多。鬥山城址充份依託塔山,從塔山東西兩側修築出北牆,牆體大部份是用較為純淨的黃土修築,部份牆體用大石塊鋪墊加固。壕溝中出土的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器型主要為釜、鼎、豆等,屬於典型的馬家浜文化特徵。
「我們分析,鬥山城址可能有內外兩重城。城址的年代比較明確,壕溝內出土的陶片均為馬家浜文化時期。」考古總領隊、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周潤墾表示,早期壕溝中出土的木炭、植物種子等經碳十四測年,絕對年代距今約六千年。
此外,考古人員還揭示了崧澤文化時期高等級墓葬等重要遺跡。其中,崧澤文化墓葬超過一百四十座,出土隨葬品包括玉鉞、玉璜、石鉞、石錛、陶鼎、陶豆、陶杯、陶大口缸等,根據器物形制判斷大多為崧澤文化中晚期。部份高等級墓葬隨葬品超過二十件,規模和等級均較高。
近日在無錫召開的「鬥山遺址考古現場專家論證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東大學、浙江大學等十餘家科研機構的十六位專家對鬥山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和充份研討。專家們一致認為,鬥山遺址揭示的馬家浜文化城址是目前長江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也是中國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對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