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日常)風眼裏的一課   葉子飛

「山竹」颱風過境的夜晚,我家的窗戶發出瀕死的呻吟。整棟大廈像艘迷失的船,在氣流中劇烈搖晃,樓下傳來警報器連片的哀鳴。天亮後走下街道,滿目瘡痍如同戰場,榕樹連根拔起壓扁貨車,海水倒灌留下的淤泥裹挾着家具,超市貨架被搶購一空,還有一堆電單車的殘骸。

那場風暴教會澳門人重新理解「脆弱」,這次迎戰「樺加沙」颱風時,城市展現出奇特的肌肉記憶。

同樣的超市貨架,這次補貨車每兩小時巡迴;同樣的內港低窪區,沙包牆提前三天築成;電單車族不再用膠帶纏車,而是整齊停進停車場。我在颱風前夕的菜市場,看見主婦們只買兩日份的蔬菜,這份從慘痛經驗裏長出的從容,比任何防災演練都珍貴。

兩場颱風間,澳門悄悄完成了一場集體創傷修復。「山竹」留下的傷痕至今可見。路環岸邊仍有斷裂的堤防殘骸,像刻意保留的戰爭遺跡提醒人們敬畏。「樺加沙」過境後的清晨,清潔工在撿拾落葉,動作輕柔得像在撫摸城市傷疤。這種將災難記憶內化成生活智慧的能力,或許是人類最動人的韌性。

颱風終究會反覆來臨,如同生命中的無常。「山竹」教我們認清渺小,「樺加沙」則示範如何與渺小和解。或許所有天災都是地球給人類的共修課。當澳門在半世紀內從漁村變成不夜城,總需要颱風這樣的導師,提醒我們在鋼筋水泥裏保留對自然的敬畏。就像那棵被山竹劈斷、又從殘樁長出新芽的古樹,它的年輪裏既刻着毀滅,也寫着重生。而我們這座城市,正在學習成為這樣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