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觸中華)新農村建設中的誤區 陳青青
內地的新農村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農村一直以來所呈現的髒亂差局面,特別是在道路硬化及房屋布局上,有了非常大的改觀。但在許多地方,卻也因此陷入農村城市化的誤區。至少,在筆者熟悉的贛省農村,就是如此。
以前的農村,一般的都是所謂的機耕道。從鄉鎮到村(行政村)部的道路,能有沙石路,就已經很不錯了。至於村部到各自然村莊之間,多是僅能供拖拉機行駛的道路,坑坑窪窪,高低不平,雨天更是泥濘不堪。而自然村之間,長期都是羊腸小徑為主。
自然村莊內部鄰里之間,除非緊挨着的房屋,否則,在雨天的時候,串門時的鞋子上,肯定少不了雨水和泥土。無論是山區的村莊,還這平陽地帶田塅中心的村莊,大都如此。
新農村建設,不單把進村的道路硬化,或者修建成水泥路,或者鋪設成柏油路面。還把村莊內部,屋與屋之間的道路,也全部硬化。即便是屋簷下的雨水溝,也一律用水泥塗抹。農民當然高興了,主要是不用他們自己掏一分錢,全部國家承擔。
有些地方,為了所謂的美觀,為把村莊內部的道路也修得筆直,不惜拆除人家的舊房舊屋。這種拆屋和城市擴張中的強拆又有所不同,基本沒有補償,而是以會影響大局為由,反復做工作。
可以想像一下,一個村莊,也就二三十戶人家。如果你不拆,就會說上面的款就拔不下來,影響整個建設進度,讓你站到全村莊人的對立面,根本就無力招架。製造了新的社會矛盾,製造了本可避免的不和諧。
其實,村莊內部的道路,根本不需要筆直。稍稍彎曲一些,又有何不可?可鄉鎮,還有行政村一級,就偏偏要從政績考量出發,追求如同城市一樣的道路筆直。這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大誤區。◇